手足口症为何引发新加坡社会恐慌?
 |
手足口症潜伏期是3到5天,通常患者无须服药治疗,患者体内会自动制造抗体对抗病毒。 |
过去两个星期,手足口症引起新加坡国人的广泛注意。环境部、
卫生部和社会发展及体育部都接到许多家长对此病症的询问。
手足口症其实是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就好比伤风感冒和水痘般,在世界各国都可见。它属于一种经病毒传染的轻微疾病
,至今新加坡没有人死于手足口症或感染严重的手足口症。
只有在非常罕见情况下,手足口症才会感染脑部或心脏,引起致命的脑膜炎或心肌炎并发症。至于不久前去世的两岁男童林瑞奇,至今无任何调查显示其死因和手足口症有关。
这期的《大小事》请来医学专家和病人谈手足口症,希望能加强公众对此病的了解。
手足口症还没预防疫苗
对本地儿童来说,手足口症是很常见的传染病。不过至今尚未有预防手足口症的疫苗。
其他能通过空气传染的疾病还包括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俗秤“猪头皮”)、麻疹、德国麻疹、B型肝炎、白喉和小儿麻痹症。这些疾病都能通过注射疫苗来防范。在这七种传染疾病中,白喉和小儿麻痹症从前年开始已在本地绝迹。
手足口症可通过鼻涕、唾液或粪便、共用玩具等传染。症状是轻微发烧、流鼻涕、咳嗽、口疮、手足或臀部出现如暗疮般的红疹。
母亲经验谈 |
孩子辛苦整整六天
手足口症患者通常在感染疾病后的一个星期内会复原。记者访问了两名曾经患上手足口症的儿童,以了解他们患病的经过。
林雅梅(35岁)的女儿程绣雯(4岁)去年9月就曾患上手足口症。
当时绣雯就读的托儿所老师在为班上的孩童进行例常检查时,发现她的手和脚出现了一点一点的红疹。由于之前班上有其他学生患上手足口症,老师不敢怠慢,连忙通知林雅梅前来接她回家。
林雅梅当天马上带女儿去问诊,经医生诊断后,证实患上手足口症。绣雯当时有轻微的发烧,服用医生配给的药后就退烧了。不过,手足出现的红疹约5天后才消退。
她说:“最辛苦的是口腔溃疡,绣雯一吞口水,喉咙就会感到非常疼痛,一整天都不能开口。”
程绣雯病好后,在家里休息多几天才回到学校上课。从发病到痊愈约是6天的时间。
哈辛(3岁)也在去年10月患上手足口症。他最初有发高烧,但烧很快就退了,手足的红疹过几天才消退。他的母亲在五天后就把儿子送回托儿所。她说:“我在孩子患病以前就了解手足口症是儿童常患的传染病,因此不会对他的病情感到特别担忧。”
|
|
孩子异常安静 家长反而应当心
竹脚妇幼医院儿科主任潘光武顾问医生受访时说:“通常孩子看过医生后只需在家中疗养。但是,当孩子持续发高烧,或是显得极度疲倦或异常安静时,家长就应特别注意。”
调查显示,本地有一半的手足口症病例是在托儿所感染的。潘医生吁请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患了手足口症或是伤风咳嗽等传染病时,就应等到孩子完全康复后才让他回托儿所,以免传染给其他学童。
手足口症潜伏期是3到5天,发病期7到10天,但传染期可长达4到6个星期。通常患者无须服药治疗,患者体内会自动制造抗体对抗病毒。医生会给患者涂些减轻口疮疼痛的药膏,使患者能吃喝,不至于挨饿或脱水。
弧形杆菌肠炎病例增长十倍
一般上成人由于免疫系统强,极少感染此病。因此,手足口症患者主要是年幼的孩童,尤以5岁以下的幼童居多。
新加坡前年一共有1344起有记录的手足口症病例,去年则增加到1408起。环境部非常关注此疾病,力求有效地控制它的蔓延。
此外,环境部今年初的报告指出,除了手足口症,一种称为“弧形杆菌肠炎”(campylobacter
enteritis)疾病也有上升的趋势,多数患者同样是5岁以下幼童,值得家长注意。
环境部对弧形杆菌肠炎非常关注,自1980年10月本地发现第一起弧形杆菌肠炎病例以来,病例不断增加。就最近10年的情况分析,弧形杆菌肠炎从1991年的36起,已增加到去年的343起,几乎是10倍的增长。
此病的主要症状是腹泄、腹痛发烧、呕吐、发冷和寒颤等。环境部至今没有接获任何的死亡报告。这种疾病在许多发达国家是最为普遍的感染性肠炎。
潘医生说,目前本地感染性肠炎仍以沙门杆菌肠炎排第一位,弧形杆菌肠炎病例近年来确实有上升的趋势。不过,通过保持高度的个人和厨房内的卫生、喂孩子喝奶前须洗净双手、恰当地处理肉类和煮熟肉类,有助于防止这类肠炎疾病。
三组病毒促使发病 本地病例没演变成脑炎
手足口症的病毒引发,主要是肠病毒属下柯萨奇病毒的其中一类——A16型病毒。此外,近年来日渐普遍的一种新的EV
71型肠病毒也会导致手足口症 ,71型肠病毒还会导致脑炎。
目前,在已发现的80多种肠病毒中,手足口症的导病病毒主要有三组,在三大组下又有接近20种小分类。感染了20种肠病毒的其中一种病毒,就会对该种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症产生终身免疫能力。
所谓肠病毒,是指通过胃肠道进入体内,并在肠内繁殖,然后侵袭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包括鼻病毒
、小儿麻痹病毒(又称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竹脚医院儿科主任潘光武顾问医生说,医学界至今除了小儿麻痹病毒具有显著效果的疫苗外,其他类型的肠病毒并无疫苗来产生主动性免疫力。
另外,1997年马来西亚砂劳越约有50人因感染手足口症引发的脑炎而死亡
;1998年台湾有78人死于类似的疾病,大多数死者是儿童 。
台湾医学报告指出,死者多是因病毒感染脑髓及脑干
,造成突发性中枢神经之病症,如昏睡、呼吸困难及心脏衰竭休克而死亡
。另有医学报告指出,两地的病例主要都是因71型肠病毒所引起
。
不过,本地发现的71型肠病毒则不会导致脑炎。新加坡国立大学微生物学系副教授曹德光受访时说,新加坡国大研究人员搜集了本区域四十多个感染71型肠病毒的病人疾病样本
,发现由于71型肠病毒又分不同的异种
,较之其他邻国病人,本地病例通常只是引发手足口症,并没有演变成脑炎。
初步结论是不排除可能和营养水平
、环境与卫生条件、遗传基因
、所感染的病毒剂量等因素有关。
本地情况不能和台马相提并论
针对本报询问新加坡是否也会像台湾或马来西亚过去的情况一样,爆发手足口症肆虐问题,环境部答复说,本地的情况不能和台湾或马来西亚所发生过的手足口症事件相提并论。
虽然近几个星期的手足口症病例增加了,但主要是基于两个因素:其一,以往本地的手足口症病例不须强制性呈报,造成许多病例可能没有记录。再来,随着家长现在对手足口症更了解和留意,当局预见接下来会接获更多有关病例,公众无须惊慌。
孩童病未痊愈应否返校上课?
托儿所虽然为不少工作的夫妇解决照顾孩子的问题,但这些孩童长时间聚集的场所往往是病菌繁殖的温床。受托管的孩童年龄介于3到6岁,抵抗力较低,长时间在一起读书、玩乐,最容易感染到病菌,尤其是传染性的病毒。
家长:孩子未痊愈前应留在家
一名母亲谭太太表示,自从女儿(3岁)一年前到托儿所后,就经常患上一些流行性疾病,如咳嗽、发烧,几乎每个月都要去求医问诊。
“我的女儿平均每个月有一个星期得在家养病,到托儿所的时间真正只有3个星期。”
在多名小孩纷纷感染手足口症期间,一般上托儿所的打扫消毒工作会做得更频密。保育员也会为孩童做日常的身体检查。但单靠这些努力是否足以防止病菌蔓延呢?
谭太太认为家长也应合作,孩子还未痊愈前就应留在家里,以免将病菌传给其他孩童。她希望托儿所在控制病菌蔓延方面有更积极的做法。
托儿所主管:不是每个家长 都能请假在家照顾孩子
 |
受托管的孩童年龄介于3到6岁,抵抗力较低,长时间在一起读书、玩乐,最容易感染到病菌,尤其是传染性的病毒。 |
她说:“我经常会看到托管的孩子携带一包包的药来上课。可见一些家长还没等孩子病好就将他们带来托儿所。”
针对这点,位于市区的一间托儿所的主管许秋丽受访时说,不是每个家长都能请假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有时当孩子患上常见疾病如伤风、咳嗽,若病情不很严重的话,他们一般都会回来上课,由保育员定时喂他们吃药。
“不过,家长都得遵守托儿所的准则,即孩子若患上传染性的疾病,如水痘、手足口症等,或发烧超过38度,就得马上将他们接回家。”
该托儿所的保育员吴丽枝说:“一般上在孩子患上传染病后回来以前,我们会要求家长呈上医生证明书,证明孩子已完全康复,才能回来上课。
“在玩游戏时,我们不会刻意将孩子隔离,不过,睡午觉时,我们还是会把孩子隔开睡在一旁。”
程绣雯患上手足口症后,虽在五六天后已痊愈了,但还是在家休息了两个星期才回到托儿所。
她母亲林雅梅说:“约10天后,我们再带绣雯回去复诊,医生证明她完全康复,我们才让她回到托儿所上课。
“如果太早让她回托儿所,她的抵抗力还很弱,我担心她会再度受感染。况且,她如果还没完全复原也会传染给别人,这就不好了。”
中英对照
- 手足口症:hand foot mouth disease
- 流行性腮腺炎:mumps
- 肠病毒:enteroviruses
- 鼻病毒:rhinoviruses
- 小儿麻痹病毒:polioviruses
-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es
《联合早报》新加坡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