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生病时自疗救急
游山玩水本是赏心乐事,但每趟外旅,身体总要起革命,要不腰背抗议酒店的高床软寝、要不胃腔不满舟车劳顿、还有耳朵在空中夺命狂呼、肚子呱呱大叫,虽然不会阻碍行程,也挺煞风景的。
要饱览湖江山色,应立即来一场反革命运动。
耳鸣﹖
飞机下降时,气压增加,耳朵为了平衡压力,空气便透过耳咽管进入中耳,引起耳鸣。对一般人来说,吞口水、打呵欠或咀嚼香口胶可以促使耳咽管张开,减轻耳鸣的情况﹔然而,有鼻塞、鼻敏感等情况,或是感冒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耳鸣,不但耳朵发痛,听力还可能暂时受到损害。
有上述情况者,可以在出发前向医生索取收缩血管的药水,在飞机下降前滴进鼻腔,减轻旅途上的不适。在飞行途中不要喝酒,酒精会增加黏液和引起耳咽管肿大,耳朵会发出更响亮的抗议。
血管栓塞﹖
这阵子讨论得闹哄哄的经济舱症候群,实在有点误导,血管栓塞不单发生在机舱内,即使在长途巴士、火车、船舱等,乘客都可能出现血管栓塞﹔怀孕妇女、吸烟人士、患有静脉曲张者、超过六十岁的长者或肥胖人士,都属血管栓塞高危人士。
玛嘉烈医院旅游医学诊所苏文杰医生指出,患有心血管病,肥胖的人士,如习惯在飞机上喝酒后便倒头大睡,最容易出现血管栓塞。若你在飞机上经常出现脚肿的情况,就应多加注意﹕
1坐下时不要交叠双脚﹔
2穿著松身衣服﹔
3每小时都要站起来走动或到洗手间﹔
4注意补充水分。
晕浪﹖
身处车、船或机舱内,你可能会头昏脑胀、胸口发闷、恶心想吐,那因为你内耳察觉动感,视觉上却在一个静止状态,混淆的感觉驱使大脑释放大量贺尔蒙,身体便出现晕浪的征状。
苏文杰医生指出,晕浪和耳鸣都是身体平衡器出现问题,情况严重,只能靠晕浪丸纾缓,行车时不要阅读,应放眼窗外景物,不要坐车头或车尾位置,不要坐「倒头车」。
不过,吃了晕浪丸,昏昏欲睡,会错过了很多美丽景致,而且在车上睡觉也不大安全﹔中医师叶英良便提供了数个简单穴位,按压后,可以止呕、行气健胃、止晕,有助减轻晕浪的情况。
失眠﹖
所谓「龙床不及狗窦」,到了陌生环境,即使平日没有惯性失眠的人,也会辗转难眠,但大部分人都宁愿变成大熊猫,也不会选择安眠药。
叶英良医师指出,失眠的成因较为复杂,难以一概而论,但按压下列三个穴位,有助安神,改善失眠。
■百合﹕
定位﹕耳尖对上头顶中央处
主治﹕醒脑开窍,疏通头部气血,治头晕、头痛、对神经衰弱的失眠有效。
■耳穴神门
定位﹕耳朵三角窝上方
主治﹕镇静安神,对失眠尤为有效
■体穴神门
定位﹕腕横纹内侧端,内侧腕屈肌腱内侧
主治﹕心烦、惊悸、失眠、健忘、胸痛
■中脘
定位﹕脐上四吋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反胃等
■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两吋,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呃逆、咳嗽、反胃等
■合谷
定位﹕第一、二掌骨之间,约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伤风、头痛、眩晕、偏头痛等
■耳中
定位﹕耳朵中央软件隆起处
主治﹕呕吐、反胃、消化不良、腹胀、呃逆等
若搞不清上述位置,拉一拉耳珠,也可减轻头昏脑胀的情况,因为耳珠的穴位是头部反射区。
水土不服﹖
到了陌生的地方,肠脏也遇上陌生的细菌,这些环境细菌在当地人身上可能不会构成威胁,但旅客与细菌初次接触,肠道内原有的细菌和外来的细菌便会发生一场激战,轻则多屁,重则下泻,称为旅行者腹泻。
苏文杰医生指出,旅行者腹泻一般在抵达当地后两天至一星期内出现,征状会随着逗留时间而纾缓。不过,也会因为进食了受污染的食物、饮料,接触病原体而出现的肠胃炎。
对吃与不吃止泻药,争论很大。有说吃了止泻防脱水,亦有说止泻药会延长细菌在肠内的时间。
该不该吃止泻药﹖
苏医生指出,当出现腹泻,成年人可以自行服用止泻药,但当服用止泻药物翌日未能见效,或腹泻伴有发烧或其它病征,就应找当地医生求医,以免延误病情。
至于小朋友因水土不服而出现下泻,应避免吃成人药物,更不要以为把药物分量减半,便适合小朋友服用,父母应留意为孩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根据联合国的建议,白粥加盐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的最佳方法。找不到白粥,可购买电解质饮料,如﹕宝矿力、佳得乐等,避免吃固体和乳制类食物,因为不容易消化。
但有些止泻药药效较重,可能会延长细菌滞留肠内时间,应向医生查询药物的作用和服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