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有听力语言障碍者高达2057万,占中国人口总数的.
.679%,其中7岁以下的儿童约为80万。尽管配戴助听器可以使部分
患者获得或改善听力,但仍有很多双耳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依然
无效或效果不佳,惟一的希望是植入人工耳蜗。北京同仁医院建立了
目前国内最大的人工耳蜗植入中心,已经成功地完成了53例人工电子
耳蜗植入手术。
人类的婴幼儿期,特别是3周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如
果此时发生听力损伤,即使程度轻微,也能导致语言障碍,甚至智力
发育迟缓,造成心理和行为的缺陷。目前国际上对听力损伤的儿童实
施集听力学、医学、教育学等手段于一体的早期干预,包括药物和外
科手术治疗、助听器选配、人工耳蜗植入、听力言语训练、听力损伤
患儿听力和语言能力的评估、对聋儿家长的指导、聋儿的教学、教学
效果评价、职业指导等一系列工作。
人工耳蜗安全可靠
人工耳蜗的开发和研制经过半个世纪的历程,从最早的单一电极
发展到先进的多电极,其耳内部分包括植入电极和接收/刺激器;体
外部分包括言语处理器、方向性麦克风及传送装置。其工作原理是,
通过植入人工耳蜗,代替人的内耳功能,绕过受损部位直接刺激神经
纤维。当声音由方向性麦克风接收后,转换成电信号再传送至言语处
理器将信号放大、过滤,并由传送器传送到接收/刺激器,产生的电
脉冲送至相应的电极,从而刺激听神经纤维兴奋,将声音信息传入大
脑产生听觉。
同仁医院目前使用的微型系统24型人工耳蜗,可使植入耳蜗内的
20多个电极分别刺激不同部位的听觉神经末梢,像“弹钢琴”一样“
弹”出高低不同的音调,从而分辨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以帮助双耳听
阈大于90分贝(dBHL)听力级以上、配载大功率助听器无效或效果不
佳的重度、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者,恢复或建立接近正常的听力,并
经过康复训练,达到言语交流目的。
人工耳蜗的耳内部分需要通过手术植入到头部的肌肉和颅骨之间,
病人需要接受详尽的听力学、医学和心理学评估。手术通常需要2~3
小时,术后伤口愈合需要7~10天,一个月后,病人需要定期回到医
院接受体外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专业医师及听力学专家们还要对病人
进行听力及言语的康复训练,语后聋的病人通常需要训练几个月的时
间,语前聋的病人大约需要2~3年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对儿童
则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设施和计划以帮助提高听力。
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者为: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年
龄在一岁半以上无法借助一般助听器或其他助听装置者;对手术和术
后康复训练没有不良反应;有强烈的改善听觉的愿望和对手术后效果
有正确期待的患者。
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在美国,每30万人就有42名听力学家(香港
是1名),而我国大陆前几年还几乎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听力学家。
国内共有1400多个聋儿康复机构,截止到1998年底,共训练7岁以下聋
儿11.2万,相对于80万庞大的聋儿人群,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由于药
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我国每年
新增患者3万余名,而听力障碍人群中仅有1.92%配有助听器设备。
目前,全世界约有25999人已采用了不同类型的人工耳蜗,其中绝大多
数为儿童。而我国大约只有200多名患者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据专家估算,我国耳聋患者中,大约有几百万人适用这种手术。
是什么原因使得接受手术的病人这么少呢?北京同仁医院院长、
著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韩德民教授介绍说,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本身并不十分复杂,技术难度只有中等水平。手术患者少的主要原因
是费用问题。人工耳蜗目前主要依靠进口,价格在2万美元左右,再
加上检查、住院、手术和培训费用,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但也有一
些是观念问题,有的家长想攒够了钱再手术,但届时孩子早已超过了
手术最佳时期。
我国第一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儿童雯雯,术后三年,家里仍
然欠有2万元的债。而现在7岁的雯雯已经上了一年级,聪明健康、活
泼开朗。她的母亲欣慰地说,与孩子一生的命运相比,这钱花得值得。
耳鼻咽喉科专家们指出,为了使更多的患者早日得到治疗,实现
人工耳蜗产品国产化是一条出路。他们希望有关科研和生产单位关注
这一医疗需求市场,生产出价廉质优的人工耳蜗,造福于听力障碍儿
童。这项工作需要医学界、特殊教育界、社会工作者和聋儿家长等多
方多学科的协调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