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holine007.gif (8163 字节)
肺动脉高压形成机制研究获重要突破
“明星分子”NO所扮角色更清晰

  健康报讯(记者王雪飞)长期以来,国际上对于内源性一氧化氮 (NO)在肺动脉高压形成中所扮“角色”存在争论,关键在于其分子 细胞学机制尚不清楚。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博士导师杜军保等 潜心研究8年余,终于勾勒出“明星分子”NO的清晰“面目”,取得 多项突破。最近,他们的有关研究成果荣获1999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 一等奖。

  NO是近年来发现的体内第一个新型气体信使分子,广泛参与体内 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调节,曾被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评为“明星 分子”。缺氧性肺动脉高压作为临床多种疾病(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 高压、婴幼儿肺炎、胎粪吸入综合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呼吸窘迫 综合症等)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环节,其发生机制还不十分清 楚,NO在其中所起作用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

  杜军保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卫生部科学 基金资助下,采用整体、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方法,首先揭 示了慢性常压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时内源性NO体系(NO及其合成酶、底 物等)受抑制,且证实缺氧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NO S)基因转录及翻译受到抑制是内源性NO体系抑制的分子与细胞学基 础。

  此外,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时,远端肺动脉的结构与功能改变较近 端肺动脉为明显,此现象与病人的预后与治疗密切相关。但为什么会 出现此现象?国内外学者均未探明。杜军保等率先发现慢性缺氧对肺 动脉NOS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主要是位于远端肺动脉平滑肌细胞,揭 示了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时远端肺动脉结构与功能明显改变的可能 机制。

  他们的研究还揭示,慢性缺氧时内源性NO体系受到明显抑制后, 导致肺动脉内皮细胞的促平滑肌细胞增殖因子ET—1基因转录,ET—1合成与分泌增强,进而促进肺血管结构重建、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

  上述研究不仅系统地深化了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机制的理论, 而且推动了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学,特别是L—精氨酸治疗和NO吸入治 疗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进步。

  8年来,杜军保等围绕这项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论 文被SCI等国际权威检索刊收录,被国内外引用达到35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