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holine007.gif (8163 字节)
留神,别吃着“李氏菌”

  前不久,李氏菌在法国又酿出大祸,许多国家及民众为之悚然。
本版曾就此刊载过文章。其后,陆续有读者来信及电话,问及种种相
关问题,为此,我们刊出白常乐主任撰写的文章,作为答复。
  ———编者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下称李氏菌病)是由李
斯特菌(下称李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由于它既可引起人的发病,
也可造成动物间的流行,故被归属于人兽共患疾病。
  近年来,由于李氏菌病在许多国家频繁流行,而且病死率极高,
所以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与其它一些人兽共患疾病相比,
本病仍然是一种鲜为人知的传染病。
  去年底,法国以生产肉酱和冷盘肉为主的古得雷(Coudry)公司
加工生产的部分肉酱和猪舌肉被李氏菌污染,致使发生9人染疫两人
死亡的严重事件。虽然商家拟收回售出产品,但部分产品已远销比利
时、德国、卢森堡、爱尔兰和瑞士等国。为此,引起了一些国家的恐
慌。
  与其它大多数传染病病原体相比,李氏菌的发现较晚。1926年首
次自患病家兔血液中发现,之后,相继自野鼠、牛、羊及其寄生物硬
蜱体内发现,并证明其与人的疾病关系。
  李氏菌属于棒状杆菌科,李氏菌属(Listeria),在该属中共有
4个种,其中以李氏菌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该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形态多为短杆(图1),部分菌体稍呈弯曲状(图2)。李氏菌可分为
4个型别,1型主要感染啮齿动物,4型主要侵犯反刍动物,但各型李
氏菌对人均具有致病性。
  已经证明,李氏菌常在绵羊、牛、马、猪等家畜,牡鸡等家禽,
小型啮齿类、食虫类、狐狸等动物、鸽子等鸟类,家兔、豚鼠等实验
动物间广泛传播,广泛存在于土壤、水、奶及奶制品中,藏匿于鱼类、
甲壳类体内,甚至在一些植物和节肢动物体内也有发现。
  当李氏菌侵入人机体后,可被吞噬细胞吞噬,但不能被消灭,而
且可以在机体内生存、繁殖,进而随血流扩散至全身,在肝、脾、胎
盘等器官呈现多发性坏死病灶和脓肿等病变。
  李氏菌病好发于新生儿及5岁以下幼儿,在多伦多统计的21例病
例中,有11例(52%)为新生儿;其次,也好发于老年人、孕妇和免
疫功能低下者(癌症、艾滋病患者等)。
  由于李氏菌可侵犯人体的许多部位,因而临床症状颇具多样性。
李氏菌有嗜神经性质,所以患者临床表现以神经症状最为明显。其中
以李氏菌性脑膜炎、神经系统性李氏菌病、败血症、脓毒血症最为凶
险,表现为起病急剧、发热(39℃以上)、谵妄、意识障碍、昏迷、
肢体麻痹,以及小脑功能障碍等。病人即使幸免于难,也常常留下共
济失调、失语、眼球麻痹、肢体瘫痪等后遗症。这些类型的李氏菌病
病死率极高,不经治疗达70%~91%,用抗生素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各型李氏菌病都具有头痛、发热、淋巴腺及肝脾肿大等类似伤寒样症
状。
  感染李氏菌的孕妇多表现有宫内感染并可发生早产、流产、死胎,
预后险恶。产下的婴儿往往在24~72小时内死亡。
  李氏菌还可侵犯上呼吸道而呈现出咽峡炎的症状,此时,常伴有
局部淋巴腺炎。
  李氏菌除可引起成人的心内膜炎外,还可感染皮肤、眼睛、泌尿
道而引起皮肤损伤、结膜炎、尿道炎等相应症状。
  人和动物感染李氏菌病时,以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为重要特征,
为此,以前人们曾误认为本菌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发
生李氏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的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极度增多,
糖下降而蛋白升高。
  李氏菌性脑膜炎同其它细胞性脑膜炎的临床症状几无差别。临床
症状的多样性和血清学检测无严格特异性,为本病的诊断带来一定困
难,因而李氏菌病的确诊必须依赖于细菌培养。鉴于李氏菌在形态学
上酷似类白喉杆菌,故缺乏经验的细菌检验人员常常误认为是“杂菌
污染”而放弃进一步鉴定,因而往往导致漏诊。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多为散发。在美国,每年发生李氏菌
性脑膜炎和脓毒血症的病例达1700例;在加拿大的10个省份中,有8
个省报告有李氏菌病感染病例。
  虽然有关李氏菌病的传染传播机制等诸多问题尚未完全查明,但
许多迹象表明,当人同染病的家畜特别是病猪接触时可致感染,当食
用被污染的食物,特别是病畜的肉、奶及奶制品时常常被感染。1993
年6~9月,在法国发生的一起李氏菌病的暴发流行,便是因30余人食
用了一家工厂生产的罐装猪肉而引起的。在美国,也曾有过因食用未
熟热狗、鸡肉或者火鸡和牛肉的混合香肠而引起疾病流行的报告。由
此可以认为,经口感染可能是李氏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奶及奶制品、
肉及肉制品、蔬菜、海产品以及饮水污染均是发生感染的重要因素。
胎儿、婴儿多通过胎盘、吸入或吞入染菌羊水和经产道感染。屠宰场
和肉联厂工人可通过屠宰牲畜和分割肉类时因皮肤损伤而发生感染。
不能排除经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因为有李氏菌性咽峡炎的病例报告
)。人和动物均可能是主要传染源。动物可能是本菌的主要贮存宿主,
动物可传染给人,但是除经胎盘的母婴传播外,人与人通常不传染。
潜伏期4~6周。
  氨苄青霉素与庆大霉素联合应用治疗李氏菌病的效果颇佳;氯霉
素单独或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合治疗李氏菌性脑膜炎的效果也十分
令人满意。
  对于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但是,在肉类和食品加工
的各个环节上建立严格的生产程序和法规并认真执行消毒规则对预防
本病是极其重要的。不吃生冷食品(尤其是肉食、奶及奶制品、水产
品),防止病从口入,避免接触病、死动物,均有利于杜绝感染。李
氏菌具有耐硷不耐酸和耐寒而不耐热的特性,当PH9.6时尚可生长,
在4℃~6℃的普通水箱中仍能繁殖,温度在50℃时很快死亡。在美国,
经对一位因癌症住院的老妪感染李氏菌性脓毒症的由来进行的调查证
明,她的感染是因食用了久放冰箱内、被大量繁殖的李氏菌污染了的
香肠和其它食品所致。因为从冰箱中的香肠和其它食品中均分离出与
病人感染的相同型别的李氏菌。像李氏菌这样对人类和动物均有致病
性的嗜冷细菌,还有耶氏菌、假结核菌和类丹毒杆菌等,它们均可在
冰箱中繁殖,均能引起相应的传染病。因此,即使是熟食也不宜久放
冰箱,以防嗜冷细菌的污染。
  另外,还应强调的是,要防止李氏菌病的流行,离不开食品加工
业、畜牧业、肉类联合加工业、兽医和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和有机配
合。
据《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