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 Banner from WebUnion Chinese Network

WebUnion Chinese Advertisement Network - Click Here to join

  

中山医大一院专家十年攻关终有成
国人WD基因可准确定位


  健康报讯(记者王雪飞) 长期以来,中国人群中Wilson’s病(WD)高发的机制一直得不到合理阐释。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研究人员率先应用分子生物学“武器”对此进行了10年的不懈探索,终于对国人WD基因进行了精确定位,而且发现国人WD基因突变形式与白种人明显不同。近日,该项研究成果获得了1999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Wilson's病(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临床特点是青少年期发病、肝硬化、脑部豆状核变性、肾损害等。这种病在欧美等国家罕见,而在我国则常见,其中的原因一直末明。医学界对WD的诊断长期停滞在铜生化检测的层面,不能鉴别症状前患者、杂合子(携带致病基因而外表正常的人)和正常人。
  从80年代末开始,中山医大一院神经科研究小组在梁秀龄教授指导下,系统开展了中国人WD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他们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微卫星DNA标记多态性分析,发现13q14.2—3区域多个标记位点与WD基因位点呈紧密连锁关系,据此建立了中国人WD基因在D13q14.2—3区域的精细遗传定位图谱,首次实现对国人WD基因的精确定位。
  研究小组应用PCR一单链构象多态性方法和DNA测序技术,系统地开展了中国人WD基因突变检测,发现中国人WD基因的突变形式及热点与白种人明显不同(国人WD基因5、8号外显子为高频突变点),并在国际上首次报告5号外显子1716位T插入是一种新的移码突变,从而在分子水平上对中国人WD高发作出了合理阐释。
研究小组通过建立准确、快速的PCR—酶切分析法,首次系统开展了中国人Wilson’s病的基因筛查,成功地进行WD症状前诊断、早期诊断和杂分子的检出,基因诊断率达到95.4%。这些成果对指导WD症状前患者的早期驱钢治疗,控制病情发展等有重要作用。而杂合子的检出有助于阻止WD杂合子的婚配,降低该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