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是用于调整体内水、电解质、糖或蛋白质代谢及扩充血容量的一类供静脉或皮下滴注的大型注射液。一位医生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吃得不对付,可以通过清洗肠胃来治疗,但如果输液出问题,那可就麻烦了,总不能把血都抽出来重新过滤吧。
还是输液见效快
“打点滴”?从未输过液的李辉一直以为只有重病人才需要打点滴。是不是这回自己病得不轻啊?斜靠在医院的排椅上,烧得晕晕乎乎的李辉还在胡思乱想。
连续两天输液,烧退了,李辉又恢复了活力。“还是输液见效快。”本来李辉是最怵打针的,但这次经历让他对输液有了新看法———只不过是一种很平常的治疗手段罢了,不是重病患者的专利,见效真快。
虽然输液瓶在自己头顶上悬挂了两天,但李辉始终没想起看看自己输的是什么药,什么牌的药,哪个厂生产的。
其实输液可不是像李辉想的那么简单———医生开瓶药液,护士给扎个针眼就算完了。输液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专家好言相劝
同仁医院急诊科一位专家说,其实现在像李辉这样的病人正在减少,而今主动要求输液的病人正逐渐增多。
据这位专家介绍,输液是用于调整体内水、电解质、糖或蛋白质代谢及扩充血容量的一类供静脉或皮下滴注的大型注射液。由于它的容量或用量大,故也叫做大型输液或大输液。如生理盐水、等渗葡萄糖注射液、水解蛋白质等注射液。
与其他药品相比,输液药品自身优势突出:一、它比相应的固体制剂的分散度大,接触面大,通常吸收快,作用迅速;二、有些固体制剂如溴化物、碘化物等口服后,局部浓度高,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制成液体制剂后易控制浓度以减少刺激性;三、便于分剂量,易于服用,尤其对小儿与老年患者;四、以液体状态应用时药物能大量深入腔道,如灌肠剂等。
正因如此,患者们开始青睐于输液治病,所以目前医院日常的输液量相当大。为了便于为给患者提供方便,医院的很多科室都可输液,急诊科还专门扩大了输液室,改善了条件。使病人不必等到住院后才能输液,花上几个小时,输完液就可以各干各的事了。
这位专家还谈到,由于输液量大,对输液药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为争夺这个巨大的市场,全国各地多家药厂竞争十分激烈。由于静脉输液对药品的品质要求高,所以医院在选择药品时,也都非常慎重,认定生产规范的大药厂,比如北京的双鹤药业,他们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并且通过了GMP国家认定标准,管理规范严格,产品质量可靠,医院用着放心。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厂的输液药品医院往往不敢用。
说起双鹤药业的严格管理,不由使记者想起第一次参观双鹤新建成不久的注射剂二车间的情景。穿过两道门,要进入密封的生产车间前必须换衣帽,还得给鞋套上一个鞋套。由于心急,不等跨过车间的记者就把鞋套穿好了,刚要迈步往里走却被拦住了,厂方人员说,按规定,鞋套必须在人跨进车间后才能着地。一米之隔,却是两个世界。
仿瓷的墙面一尘不染,采钢板的吊顶整洁一新,绿色的地面光可鉴人,记者特别注意到,厂房内所有的墙角都呈弧形设计,窗台也都是斜的,据说这是为了方便擦拭,不留灰尘。生产车间完全封闭,并且有高效空气过滤装置使外界的尘埃、细菌难以进入。
职工在进入生产区之前要先换鞋更衣。工作服、工鞋与生活着装必须严格分开。在洁净级别高的工房,职工还需进行二次更衣,不同生产区的工作服、工鞋截然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不同洁净级别在相应洁净级别的区域进行洗涤。
一瓶输液要经过称量、配制、洗瓶、灌封、灭菌、检包等十余道工序才能生产出来。
在如此严格管理下生产出来的药品,使任何一点担心都变成了多余。
正确认识输液
“输液一定要慎重。”这既是医学专家们对患者的提醒,同时也是对药品生产厂家的忠告。
据有关专家介绍,输液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研究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与临床医疗实践和其他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
本世纪初,人们对热原(所谓热原是指微生物代谢产物,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才开始为输液的大量制备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50年代以前,大输液的种类只不过限制在传统的几种制剂上,发展速度比较缓慢。60年代以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和其他学科的发展,输液制剂发展很快。输液的种类大致分为三种:
电解质输液:有以补充体内水分、电解质、纠正体内酸碱平衡等。如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注射液等。营养输液:有糖类输液、氨基酸输液、脂肪乳剂输液等。糖类输液最常用的为葡萄糖注射液。胶体输液:其中有多糖类、明胶类、高分子聚合物等,如右旋糖酐等。
输液的质量要求基本与注射剂一致,但专家特别提醒,由于这类产品注射量较大,因此对无菌、无热原及澄明度这三项更应特别注意。
你可曾想过,如果输液要是有问题,那将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专家的解释也许会下你一大跳———如果将含有热原的输液输入人体,大约半小时后,就会使人体发冷、寒战、体温升高、身痛、出汗恶心呕吐等不良现象,有时体温可升至40°C,严重者还会出现昏迷、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
近年来,注射液特别是输液中异物与微粒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较大的微粒,可造成局部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会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和静脉炎。
别说药液本身有问题,就是注射用水也不能有半点马虎。关于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早在《中国药典》1990年版中就已做出严格的规定:除一般蒸馏水的检查项目如酸碱度、氯化物、硫酸盐、钙盐、铵盐、二氧化碳、易氧化物、不挥发物及重金属等均应符合规定外,还必须通过热原检查。
看来,下次如果输液,真得好好看看用的是什么药了。
摘自: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