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是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依据病理改变的特点,把它分为细膜增殖性肾炎、IgA肾病、膜性肾病等,但无论何种肾病,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水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一些相应的症状与体症。究其原因,这是因为病邪犯肾、肾气虚弱、肾的贮精祛浊功能失调之故。肾的祛浊功能降低了,机体内代谢的有害成份诸如非蛋白氮、肌酐等不能顺利地排泄,在体内贮积;肾的贮精减弱了,而蛋白质、红细胞这些机体的精华成份则外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传统医学概念中,治疗原则是养肾益肾、培补肾气,促进肾功能的恢复,老中医认为其弊端在于忽略了“江河湖海未有不载于土上”的原理。土,脾之属也,万物皆生于土,诸脏靠脾土以养。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脏的病变必然导致脾的功能失调,其本在肾,其质在脾,也就是说慢性肾炎时,相当数量的肾小球变性坏死,这是不可逆的,而一些受损不十分严重的肾单位,尚可以靠脾气运输营养来支持康复,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健存肾小球的作用,使之成为“精兵良将”,足以胜任代偿功能,这就需要靠脾来滋养,所以脾脏的功能正常与否,对治疗肾病十分重要。有经验的老中医创立了“二联疗法”,即药敷、药浴和服药联合治疗的方法。服药的目的是长期达到提高免疫、增强残存健康肾单位的代偿功能和辨证论治的综合治疗作用(消除尿蛋白、促进尿素氮的排泄等等);敷药和药浴(包括保留灌肠)的目的是起到透析的作用。中医认为脐,下焦之总会,从解剖学上来说脐位于大网膜之上,此处敷药事半功倍,能迅速达到消除下焦湿热的目的。即起到消减尿素氮、肌肝的透析排毒作用。药浴、足浴和保留灌肠,是用一定温度的药保留灌肠,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通过管壁半透膜与药物发生透析作用。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患者经过上述疗法后,一般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对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经过治疗后,能短期内消减尿蛋白、血尿,降低肌肝和尿素氮,逐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