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同性还是异性?

【明报专讯】一众同学正为异性茶饭不思﹑海誓山盟之际﹐若你发现自己的目光老是集中在同性身上﹐是对焦不正﹖还是另有别情﹖

专家的意见﹕请相信自己的感觉。

个案不期望获接纳

  阿杰(假名)十八岁﹐是一名男同性恋者。
  “小学五﹑六年级﹐我也曾暗恋女教师﹐但升上初中﹐开始喜欢望男仔。”当时只有十一岁的阿杰﹐对自己的感觉有点疑虑﹐周遭却找不到任何支持。
  “不肯定自己是否同性恋﹐又怕被周围的人知道。”随着日子过去﹐他对自己的性取向日渐清晰﹐“未能肯定时﹐有点不知所措﹐肯定了﹐反而释怀。”
  阿杰清楚知道并非人人可接受同性恋﹐他不敢也不打算把自己的性取向告诉师长和同学﹐自行寻觅感情空间﹐在互联网上的聊天室找着自己的一片天。
  至于他的父母﹐好象隐约感觉到儿子的性倾向﹐但没有与儿子讨论﹐父亲只着儿子早点找个女朋友﹐而阿杰亦不期望可获父母亲的接纳。此刻﹐双方回避讨论﹐暂且和平共存。

专家谓不应质疑内心爱慕感

阿杰的问题﹐或许也是你的困扰。

  这趟找来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助理教授何式凝博士﹐为你解困。
  “请相信自己的感觉。”何博士表示﹐喜欢或爱慕一个人﹐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无论对象是同性或异性﹐都不应受到质疑。
  但是﹐你亦毋须急于定下自己的性取向。阿杰的经验告诉大家﹐确定个人性取向是一个历程﹐正如他说﹕“唔会『登』一声肯定自己系『基』。”只要懂得开放自己﹐接触不同的人和物﹐扩阔视野﹐一切便豁然开朗。
  对于有一些同性恋者自杀的新闻﹐阿杰慨叹﹕“好傻﹐如果你都唔接受自己﹐怎样要求别人接受你。”

社交活跃助成长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学生或儿女有同性恋倾向﹐你会对他/她说--
  “因为你在男(或女)校读书﹐还没结识到心仪的女(男)孩子﹐不懂分辨友情和爱情﹐才出现同性恋疑虑。”你可会这样“开解”有同性恋倾向的孩子﹖
  何式凝博士指出﹐这并非“开解”﹐而是否定﹐否定了孩子的感觉。
  她同意现代青少年的社交圈子的确十分窄﹐上学﹑做功课﹑考试﹐几乎占据了全部时间﹐闲时打机或卡拉OK﹐也是“躲起来”的活动﹐简直有点浪费青春。“青少年阶段﹐尝试谈恋爱﹐学习建立亲密的关系﹐失败了﹐也是一个经历。”成年人的角色﹐应是从旁鼓励或担当聆听者﹐分享孩子的经历﹐经历失败是成长的重要里程。
  恋爱对象﹐由感觉决定。否定孩子的感觉﹐不等于可以改变孩子﹐他们只会隐瞒一切﹐感情上远远离开你。

不要胡说gay

  “和尚寺”和“师姑庵”﹐常常发生各种同性恋疑云﹕
  “阿边个??o地﹐好似基佬。”
   “阿边个成个Tomboy﹐系唔系基婆呀﹖”
  假若你亦曾有以上想法﹐请恕直言﹕“你好『削』。”
  “男人婆”和“女人型”只反映个人的性格﹐绝不是代表性取向。同性恋者的外表和性格﹐各式各样﹐没有任何特征可以辨别出来的。
  而大家常常用“基”作同性恋的代名词﹐也是个谬误。“基”来自英语gay﹐除了解作开心﹐亦解作男同性恋者﹔至于女同性恋者﹐英语是lesbian﹐“基”字只适用于男性。
  同性恋是喜欢和爱上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一直被拒于主流文化外﹐加上传媒恶意扭曲﹐同性恋者被视为异类﹐这其实是种无聊的歧视。本地例子请看看导演关锦鹏﹐外国例子有英国歌星艾顿庄﹐都能勇敢地把性倾向告诉世人﹐面对庸俗的眼光。
  过去﹐西方医学界认为同性恋是病态﹐但自一九八六年开始﹐医学界已经否定此论点。对于同性恋成因﹐有说是遗传﹑先天性﹑童年经验等﹐但至今仍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