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卫星”早诊膀胱癌技术确立
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胞检出率
健康报讯(记者王雪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程书钧院士等
紧密跟踪国际前沿,经过5年的努力,成功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人群
使用的微卫星DNA标记早期诊断膀胱癌技术。该技术的阳性检出率达
到88%,明显高于常规临床细胞检出率(50%),并有助于临床疗效
判断及预报复发。上述研究的论文目前已被国际权威杂志《美国国立
癌症研究所杂志》所接受。
所谓“微卫星”,是指广泛分布于基因组中的简单重复序列,由
于它的分布广、密度大、多态性好,并且片段比较短,因此非常适合
于敏感的PcR扩增,能够对少量的临床标本(痰液、尿沉渣等)进行
有效分析。1996年2月,国外学者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显示,用
微卫星分析方法,可以直接从病人尿液中的脱落细胞检出早期癌变细
胞,准确率达95%。现任国家“973”相关项目首席科学家程书钧院
士及时抓住这一新动向,并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经费资助下,
率队开始了为期5年的探索。
他们采用美国报道的13个微卫星位点对36例中国人膀胱癌进行分
析,却发现微卫星异常检出率只有文献报道的一半,随即意识到这可
能是由于东西方人种之间的差异(或病因学上的不同)造成的,因此
不再照搬西方人的研究结果。他们先后筛选了80多个微卫星位点,最
终确定适合中国人的14个位点的诊断组合,对92例病人进行了尿沉渣
双盲分析,其中有88%(65例)的膀胱癌病人检测到微卫星异常。在
同时进行尿沉渣细胞学和微卫星分析的48例膀胱癌中,微卫星检出的
阳性率为88%,远远优于细胞学检出率(50%),且细胞学手段所检
出的主要是中晚期病例,而微卫星检出率与分期分级无关,这表明微
卫星分析对早期膀胱癌的诊断更具优势。他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了膀胱
癌中微卫星缺失频率很高的位点,经精细作图和一系列分析研究,提
出DPC4基因的失活在膀胱癌发生中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