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介入治疗:打通闭塞的血管
  外周血管病在我国主要是指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大动脉炎及闭塞
性脉管炎等,属于常见病。该病可以使青壮年丧失劳动力、老年人丧
失生活自理能力。既往,内科治疗效果甚微,外科手术疗效有限,且
为有创治疗方法。1964年美国医生Dotter和Judkins开创了不用开刀
的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方法,但是直至1972Gr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
导管,才使这一技术发展成熟,30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适应症扩大,
血管开通率由早期的50%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半年再狭窄率下降
至30~20%,并发症由5%下降至1%。
  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第一阶段(70年代~80年代)以经皮穿
刺血管内球囊成形术(PTA)为主要治疗手段,同期开展了溶栓治疗。

  ●第二阶段(80年代~90年代)开发了激光血管成形术,动力性
血管成形术(旋磨导管),血管内支架(Stent),超声血管成形术
等。
  ●第三阶段(90年代至今)开发基因治疗及血管内放射治疗预防
术后再狭窄。
  由于单纯PTA治疗外周血管狭窄有一定限度,如长段狭窄、完全
梗阻病变不能成功,而且再狭窄率高,为此,80~90年代在介入治疗
器械上进行了大量开发,其中包括激光血管成形术、以旋磨导管为代
表的动力性血管成形术、超声波血管成形术以及血管内支架。其中以
血管内支架的开发及应用最为广泛,使外周血管介入性治疗向前推进
一大步。与此同时,在理论研究上也取得很大成果:80年代早期,对
PTA治疗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PTA的机械作用,如球囊直径及扩张压力
与治疗效果关系;球囊扩张的机械治疗机制研究,肯定了PTA治疗价
值。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对再狭窄机制有了深刻认识,再狭窄机制
主要是:1)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2)内皮增厚,PTA可以损伤
内皮,在早期可激活平滑肌增生及迁移至内膜层,并纤维化。3)血
管重构。4)修复后的内皮功能异常,影响血管重构。基础研究结果
提示,PTA术后内皮细胞的及时修复及修复后的内皮功能正常是解决
再狭窄的重要环节。
  21世纪要解决的课题(一)器材的发展。球囊导管、血管内支架
仍将扮演主要角色,器材将复合化、生物—药物化,操作更简化。生
物—
  药物化的球囊—支架、放射性的球囊—支架将会广泛研制与应用。

  (二)预防再狭窄的治疗可能以血管内放射治疗和基因治疗成为
重点。
  血管内放射治疗:血管内放射治疗是用放射线杀死过度增生的平
滑肌细胞,预防和治疗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放射治疗剂量的控制;
放射源的选择(选用β射线,还是射线?);治疗器材及方法的研
究(如放射源导管,放射性支架、球囊的研制和使用)。血管内放射
治疗是有苗头的预防再狭窄的方法,可以使再狭窄率下降10%。
  基因治疗:用于①预防PTA-Stent术后血栓形成,如通过血管壁
转染编码t-PA(组织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等,可以增强血管
壁抗血栓形成能力,并且能够产生局部血栓溶解活性,从而避免血管
成形术后急性血栓形成和快速溶解血栓,可阻止再狭窄的发生。②阻
断上皮细胞增生,防止再狭窄发生,如腺病毒介导下的转基因治疗,
利用细胞毒因子或细胞静止因子以求阻断细胞增生。③促进损伤后血
管内皮化及内皮功能正常化。可以减少支架植入处血管再狭窄的发生
(见图1)。5治疗性的促血管生成技术。目前发现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更强的新生血管生成作用。对
于冠心病、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大动脉炎及闭塞性脉管炎等,可
以促使新生毛细血管形成,从而减轻症状,是有苗头的治疗方法。
  基因导入技术的研究:有前途的导入技术有①体外基因导入技术;
②直接基因输送技术如外科手术输送技术或经皮注射;③经导管导入
技术:有孔球囊导管导入术,水凝胶被覆球囊导管导入术,双球囊导
管导入术。新世纪将会更简化导入技术,并提高成功率(见图2)。
  过去的十年,人们对于基因治疗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由
于基因转染率低,临床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循环系统的血流因素、
基因传送系统因素及载体因素的影响。因此基因治疗尚有相当长的路
要走。21世纪基因治疗应该从定性及定量上精确地解决临床实用问题,
既能抑制过多的新内皮细胞增生,又不干扰被治疗的靶血管的重新内
皮化及内皮功能正常化,以降低再狭窄率,提高血管病介入治疗效果。

  “人类健康事业”是21世纪重点工程,预防医学将放到首位,“
医生”的概念也将有所改变。医生将从治“已病”逐渐转变为治“未
病”,到那时,血管病将减少,上述介入治疗方法也许成为多余。相
信这一天会到来。
    图1转基因内皮细胞涂层支架
    图2双球囊导管法感染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