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您家族中如有二型糖尿病病人请您也去检查

一项大样本调查揭开糖尿病遗传的“面纱”

早期干预 及时治疗 让糖尿病患者有良好生活质量

  在知名学府重庆大学里,有一个被四川话形容为“越活越新鲜”
的家庭。可知情者明白,在时光倒流8个年头的1992年里,这曾经是
一个多口人被困床上的不幸之家———84岁的老母亲卧床不起;60岁
的长子王书田因膀胱包块术后合并严重的尿路感染不能控制,带管卧
床;53岁的王孝英视网膜病变严重,全身一般情况差……王孝英首先
走进了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内分泌科张素华教授的诊断室,一系列的
检查证实,她是一位糖尿病并发视网膜损害的病人,作为糖尿病先证
者(家系中第一个被发现为糖尿病的人)被张素华教授追踪到家族,
发现这个家系中有5个糖尿病人,经过正规治疗和干预,现在他们个
个都有了好的生活质量:61岁的王孝英作为老人合唱团成员,代表重
庆参加全国大合唱比赛;92岁的老母亲也活得有滋有味。其实,在重
庆,这样被发现为糖尿病家系的家庭已有400个,他们是重庆医科大
学附一院内分泌教授张素华及其博士、硕士们历经10余年辛劳,发现
寻找并建立起的一个糖尿病家系大样本。
  业内人士知道,世界糖尿病患者有1.4亿之多,其中90%以上是2
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早期多无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常伴有并发症,
已失去治疗的关键时期。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明,因而对糖尿病及其并
发症的治疗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若能在其临床症状出现前,尽早
发现异常者或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就可以延缓胰岛功能减退的进程,
防止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为此,张素华等对糖尿病家系成员进行
了家系谱分析研究和筛查,发现了很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关于糖尿病的
遗传标志物。最近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素华教授的课题组,在国内首次发现了糖尿病是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的证据。张素华教授等在研究中发现,双亲之一有糖尿病的,其
子代患糖尿病的占83.9%,同胞患病率占44.4%,连续3~4代可以发
病,有的家系3代9人患糖尿病,更多的家系是4~8人发病。发现了2
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群聚性,可以垂直遗传也可以隔代遗传,改
变了以往认为糖尿病仅仅是多基因多因子遗传的看法。此外,他们还
发现母亲传递糖尿病明显多于父亲。
  如何早期发现并监测这些糖尿病家族里的易感人群?课题组研究
发现了糖尿病人的非糖尿病一级亲属的一系列遗传标志:
  在糖尿病人的一级亲属中,已存在胰岛素紊乱表现,即胰岛细胞
分泌功能初期增强,以维持正常糖耐量,表现为高胰岛血症和胰岛抵
抗。
  血脂代谢主要表现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甘油三脂升高。

  引起糖尿病人胰岛素降解过快的红细胞降解酶活性增高在非糖尿
病一级亲属中也存在,且该酶活性与冠心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呈正
相关,因此证明红细胞胰岛素降解酶也是糖尿病的遗传标志之一。
  糖尿病人的非糖尿病一级亲属的钠—锂逆转换活性与血清结合珠
蛋白水平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均可作为糖尿病的遗传标志。
  文前提到的王孝英家族中的小弟王春田,1992年时值43岁,明显
肥胖,鉴于其家族中已发现4位糖尿病患者,张素华教授对其进行了严
密的监测,当年就发现王春田有高胰岛血症伴糖耐量减退,便着手对
其日常生活给予干预指导,开具了“低糖、低脂肪、控制总热量、加
强体育锻炼”的健康指导处方。直到7年后的1999年,监测发现王春田
虽无临床症状,但其血糖已符合糖尿病诊断,给予口服胰岛素治疗。
另一位叫严伟年的80岁教师,患糖尿病肾病多年,他本人在接受正规
治疗的同时,也协助医生对其4个子女进行行为干预和糖尿病遗传标志
的血液监测,他们至今尚未出现糖尿病症状。这些都是成功干预的范
例。
  随着课题的进展,张素华教授等从糖尿病人的胰岛素降解酶活性
增高的基点出发,进一步研究寻找什么物质可以抑制降解酶的活性,
改变胰岛素抵抗,以延续其发病。他们从细胞膜型—动物模型—人,
寻找胰岛素增敏剂,以解决胰岛素抵抗,减少或降低糖尿病发病,发
现了
  氯喹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可以降糖降脂。为减少氯喹的副作
用,他们又提出进一步改变剂型,用羟氯喹代替氯喹的设想。
  目前,张素华正进一步运用分子遗传学方法,进行线粒体DNA突
变与糖尿病、胰岛素降解酶基因表达、胰岛素分子结构异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