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泥土树皮 都可医病
丹尼巴斯博士
有了现代化培育摇床仪器助阵,丹尼巴斯博士有信心能在几年内,找出至少一个肯定具有医疗强效的天然生物化合物。

  新加坡烂木堆里或土壤中的真菌,竟然含有能治疗癌症和严重医院细菌感染病的化学成分。

  这些取自天然界生物的化合物,是由分子与生物细胞研究院的研究单位——天然产品研究中心所发现的。

  不仅是真菌,中心也从新加坡和东南亚不同地区的植物、土壤和海洋生物中,搜寻到上百种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合物。

争取几年后能研制成治疗药物

  现在,这些化合物正由跨国际药剂公司葛兰素史密斯克莱因(GSK)展开进一步化验,希望几年后能研制成治疗药物,进行所需的临床实验。

  中心主任丹尼巴斯博士受访时说,中心这两年加强天然产品的研究工作后,不仅收集到超过10万种由天然生物提取的化合物,也找到300种具活性成分的化合物。

  所谓具活性成分,简单的说,就是对癌症、心脏疾病、呼吸管道疾病、糖尿病、中枢系统疾病、病菌感染如爱滋病和肝炎等疾病,具有医疗作用。

  中心就发现,新加坡土壤和植物表层发现的两种真菌,对癌症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造成的脓性感染有活性作用。此外,采自中国的某种植物就具有治疗慢性肺部失调的功用,南非的某种植物则对疟疾有抗疗效果。

  虽然中心目前还没有研制出任何一个已制成药物的天然生物化合物,但丹尼巴斯博士有信心能在几年内,找出至少一个肯定具有医疗强效的天然生物化合物。

  重要的是,这些研究成果一旦制成药品面市,知识产权就归中心和分子与生物细胞研究院所有,这对发展新加坡的生物医药业和顶尖基础科学研究,无疑是一强心剂。

  研究中心的10多名真菌学或植物学工作人员,每月会到天然保护区或公园采集样品,带回实验室加工处理。

  研究员先把植物晒干,压缩并处理,就能提取其化合物加以保存;至于土壤中的微生物、真菌或放线菌等,处理过程稍微复杂,所有微生物得先单独分出,然后人工培育生长。

  实验室虽小,五脏具全。每种从土壤单独分出的微生物或真菌,会放在培养机内,以液体和固体各两种不同的营养素,培育成四种不同的化合物。

研究中心从样品中
提取10万个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取出后,就囤积为样品库,用来检测不同的抗病物质。至今中心已从约3万种采集样品中提取10万个化合物。

  检测时,先决定要检测什么疾病。然后把该疾病的治疗酶或具触觉作用的感受器细胞蛋白质,注入微孔板的检测孔里。中心目前可检测约70中不同的疾病。

  之后,就以现代化的仪器,把10万种天然生物化合物加入这些检测孔内;一段时间后,再用电脑测试哪个孔有反应。呈阳性反应的话,就证明这个天然生物化合物对该疾病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由于每个天然生物化合物含有几种到几十种化学成分,因此得进一步净化提取,以确定哪个化学成分是真正具疗效的。

  一把泥土,可能有超过60亿个可制成药物的化合物。

  一片树皮,就能研制出每年销量超过150万美元(270万新元)的抗癌药物。

  一种生长在挪威的真菌,是器官移植如肾脏移植等后的免疫抑制药来源,没有它,移植后的器官就会被病人所排斥。

  实际上,每年世界最畅销的30种药物中,就有一半源自天然生物或由天然生物提取改变而出的化合物。

  8年前,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葛兰素威康(葛兰素史密斯克莱因前身)和分子与生物细胞研究院联合斥资设立天然产品研究中心,开始着手研究新加坡和亚洲植物、海洋生物和土壤里的天然成分。

  中心主任丹尼巴斯博士说,世界畅销药物的天然生物化合物多出自欧美地区,热带国家是一片尚未被全面开发的丰蕴宝藏,绝对是很好的研究对象。

  实际上,亚太区除了日本和澳洲,并没有其他大型药剂公司设立科研中心来研究天然生物的医疗成分。天然产品研究中心可说是东南亚唯一的这类研究单位。

对20种化合物进行深入研究

  中心成立8年,从零开始,目前已建立了超过10万种天然生物化合物的样品库,并找到300种具活性成分的化合物,绝对可媲美大型药剂公司的研究室。

  这300种化合物中,90种已获葛兰素史密斯克莱因(GSK)的青睐,并对其中20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般上,由天然生物研制成药品需12年的时间,而且每种药的面市需至少5亿美元(8亿新元)。

  丹尼巴斯博士说,中心准备在三年内把样品增至20万种,同时把检测数目从现在的150万次,增至400万次。

  检测的疾病分7大类:抗病菌感染如爱滋病、C型肝炎等、心脏疾病、呼吸管道疾病、新陈代谢相关疾病如糖尿病等、发炎如癌症、肠胃疾病如胃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老人痴呆症。

中英对照
  真菌:fungus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感受器:receptor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entral nerve system disease

《联合早报》新加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