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关节痛爱恨类固醇
患病时一“针”了断所有痛楚,相信是每一个病人的“理想”。有没有想过,药物疗效愈快,副作用也愈多﹖
有一种注射在关节部位的类固醇止痛针,就属这种情况。醒目的病人,不可不知。
类固醇针最大作用是遏止发炎。
香港伊利沙伯医院矫形及创伤科顾问医生沈允尧称,虽然类固醇可以医治很多疾病,但副作用也多,“没有其它治疗办法才用”,例如用来治疗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与哮喘。它并非第一线药物(first line drug),换言之,它不是在病情尚轻时的首选药物。
类固醇针问题多多
如果把它注射在发炎疼痛的关节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长远效果接近零,还可引起其它问题﹕
●“没错,打完好『灵』,数个星期内(短则维持二至三星期,长则七至八星期)红、肿、痛、热都减少,好似『痊愈』。”沉允尧解释,那皆因它有效地压抑发炎病征。可是,类固醇针无法修补类风湿关节炎所侵蚀的关节软骨。
●再者,类风湿关节炎同时影响病人身上多个关节,很少只令一、两个发炎。要用类固醇注射来消炎止痛的话,便要同时替数个关节注射,或者隔些日子轮流注射。可是,注射次数多,副作用积聚也多。
●更甚者,如果注射前的消毒程序做得不彻底,针筒或药物含细菌,便会引致关节受细菌感染,即“细菌性关节炎”。它会广泛地破坏关节,细菌亦难以彻底清除,并可以潜伏在关节内多年。一旦更换人工关节,细菌会再度活跃,继而破坏人工关节与病人本身骨头的接合位,人工关节最终松脱无用,更须拆除,病人白白受苦。
消毒程序必须严谨
沉允尧称,注射类固醇之前的消毒程序,须与手术前的一样严谨。每次注射必须使用新开封的针筒,类固醇药需从单一剂量的药瓶里抽取,确保无菌。针筒及药瓶用完必须丢弃,不可重复使用。
注射后病人应让受注射的关节休息二十四小时,否则会损坏软骨,例如﹕
*手肘关节﹕不可以提重物,不可以打球﹔
*膝关节﹕不可以走路,不要受力。
最重要一点,是同一个关节一年之内不能注射超过两次,注射三次已属极限。
医生乱施药病人要警觉
如果替人注射的医生没有做到上述的消毒程序,又没有跟病人提出上述忠告,或注射次数超出限制,只叫你去打针止痛消肿,病人最好不要再前往求医,毕竟,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的正确治疗方法,是服药一次过调节所有关节的发炎程度。
沉允尧指出,基于类固醇针的限制,骨科医生很少用来注射关节,一个月也许用不上一、两次。反而较常用来医治所谓“弹弓指”(一种手指筋的腱鞘炎,患者手指因而活动得不顺滑)及网球肘。但医生也不是注射关节部位,而且也有限制。
像只能替弹弓指病人注射出问题的筋最多两次──否则它会脆弱而断裂,不成功便要动手术。至于网球肘,若类固醇针不能奏效,则未必有其它更快捷有效的治疗办法。
关节针严重后遗症--截肢
沉允尧称,八十年代,一名九龙城寨医生替病人的膝关节注射类固醇,结果肺痨菌藉没好好消毒的重用针筒,散播给十多名病人的膝关节,有病人因而患上“细菌性关节炎”。由于药物不能杀清细菌,最后一半病人要截肢。
他指出,时至今日公立医院医生仍然见不少患上“细菌性关节炎”的病人,病征是关节红肿痛热,又动不得。至于是否曾接受类固醇注射,他不排除有些病人有,只是没有如实相告。
服类固醇连串副作用
除了注射的外,乱服含类固醇的药物也有问题。
沉允尧指出,有些人无论患什么病都到药房购买成药服用,却不知道很多成药,尤其所谓“骨药”,其实含类固醇。服用后,类固醇成分会产生一连串副作用,如令关节附近的骨头坏死──特别是股骨,又会压抑肾上腺贺尔蒙分泌,造成电解质不平衡、糖尿病、抵抗力变差、甚至猝死。这就是库欣综合征(Cushing'sSyndrome)。
长期服用致骨坏死
故此,经医生处方而要长期服类固醇的病人,必须定期复诊。他称,如果病人不知就里买含类固醇的成药服用,又没有告诉医生,医生替病人治疗时也会“中招”,即未能防范类固醇的副作用。有些病人服了两、三个月便会出问题,当然亦有一些不会。
他又称,同属风湿病类的红斑狼疮(SEL)病人,需定期服类固醇控制病情,亦有机会患上库欣综合征或股骨坏死,最终要接受手术换上人工关节。单以伊利沙伯医院为例,每年便有超过二十宗病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