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烦躁症自我检查
月经期间的不适,姊妹们已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每月总有数天难熬的日子,肚子失控地抽搐,还可以找点止痛药﹔心情坏透了,坐立不安,心绪不灵......却没想过找人帮忙。
严重的经前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可能是经前烦躁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不过,女士们大都不懂得寻求协助。
香港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心理学博士李美莹指出,外国有百分之一至三的妇女患有经前烦躁症,患者周期性出现情绪困扰﹕抑郁、紧张或焦虑,无法工作,影响日常生活,严重的甚至伤害自己,有自杀倾向。
围经期出现身心不适
李美莹就「香港的中国女性围经期的不适」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香港女性经期前及行经时身体和心理的不适,发现百分之二点八的妇女,在经前出现二十项生理和心理的不适,而百分之四点二的妇女,则在行经期间出现二十项不适。李美莹指出,调查显示,严重经前综合征的妇女的发病率,香港与外国相近。
她建议,就列举的三十四项经前不适症状中,女士们可以自我检查,以经期前及行经期间,与经后作比较。经前烦躁患者不察
香港中文大学精神科学系李德诚医生指出,香港没有经前烦躁症的病人统计数字,他接触的病人中,只有极少数经前烦躁症的个案,他估计可能因为当事人没察觉自己的情绪与月经周期的关系,亦不知道此病可以透过药物治疗,而部分则可能听闻要服用精神科药物,便避之则吉,从而令求医的个案相对较少。
解抑郁药有疗效
李德诚指出,他所接触的少数经前烦躁症病人中,有一些是产后抑郁的病人,有一些则是因为家庭问题,如夫妇争执或虐打儿童,转介而来。他又指出,产后抑郁病人中,部分表示服用抗抑郁药物后,围经期的不适明显减少,由此估计,患有经前烦躁症的女士可能容易患上产后抑郁。
李德诚表示,过去并没有有效方法治疗经前烦躁症,直至十年前才发现治疗抑郁的药物可以治疗经前烦躁症,六成病人的病情获得改善,现在更有研究显示,患者只需在经期前几天服用抗抑郁药物,便可治疗经前烦躁症,毋须每天服用。
经前不适自我测量表
经前﹕月经来前一星期
来经时﹕月经来时数天
经后﹕月经停后两星期
不适症状
1混淆不清(Irritablilty)○
2需要小睡\打盹、躺在垫上○
3孤独寂寞○
4小腹抽搐痛(「抽」着痛)○
5晕眩、昏厥○
6焦虑○
7背痛○
8出冷汗○
9判断力降低○
10疲倦○
11作呕、呕吐○
12烦躁、不安○
13情绪波动○
14抑郁、不开心○
15紧张○
16视觉模糊、有盲点○
17渴睡、睡极都不足够○
18冲动○
19愤怒、发嬲○
20挑剔、不宽容○
21不耐烦○
22烦恼○
23失控感○
24不满意自己身形○
25肚痛○
26易发脾气○
27虚弱○
28肚泻○
29脸色苍白○
30兴奋○
31有爱意感○
32整齐、有条理○
33觉得健康愉快○
34活力充沛○
注﹕测量表由李美莹博士订定,任何人士欲使用有关资料,必须得到李博士批准。
解读﹕李美莹指出,女士若有上述五项或以上的病征,自觉情绪受到困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应该寻求医生或心理学家的协助。
经前不适多闹情绪
李美莹博士的调查在1999-2000年进行,透过问卷访问了339位女性,年龄为十八至六十岁,有月经周期。结果显示,被访者经期前的不适多为情绪问题,行经期间的不适则普遍为生理的症状,当中近两成的女性在经前有五项或以上的不适,而超过四分之一的被访者,行经期间有五项或以上的不适。
围经期十种最常见的征状
经期前
1烦躁不安(22%)
2渴睡(21%)
3疲倦(20%)
4对自己身形不满(20%)
5容易发怒(20%)
6觉得健康愉快(20%)
7活力充沛(20%)
8情绪波动(19%)
9湿疹、暗疮及皮肤过敏(19%)
10腹部抽搐(18%)
行经期间
1腹部抽搐(46%)
2疲倦(43%)
3肚痛(41%)
4渴睡(32%)
5需要小睡\打盹、躺在垫上休息(32%)
6烦燥不安(30%)
7容易发怒(29%)
8情绪波动(27%)
9虚弱(26%)
10坐立不安(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