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敲响软性毒品警钟

  亲人聚会,大家谈到最近的禁毒电影《当生命遇上生命》,那是由影音使团制作、真人真事、十分有水准的电影。内容讲述一个隐君子和两个黑社会头头的故事,实际上是讲述宽恕的故事。言谈间亲人无意中提及「女儿觉得啪丸(吸食软性毒品)没什幺大不了,只是大人夸张了严重性......自己不晓得如何响应,十分没好气云云。」她十六岁的女儿一脸天真的说﹕「对呀,我觉得只是啪丸吧了,又不是吸毒,你们大人见到的都是严重的个案,根本不会那幺大件事。」

少年视啪丸无问题

  笔者立刻叫停家中所有活动,告诉她啪丸的问题和严重性,亦讲述了几个年轻人毒海回航的经历,最后强调了年轻人面对毒品的两大死穴﹕??以为自己能控制到自己,只是试一两次,不会上瘾,人家会上瘾,自己会例外,结果无一幸免﹔??第一次不拒绝,便把「我会尝试毒品」的信息给了别人,在朋辈压力下根本拒绝不了第二次,以为第二或第三次才不吸食毒品是梦话。
  亲人初时还在一旁讲好话﹕「姨姨不是针对你那句说话,她只是为你好......」笔者立刻说﹕「我是针对她那句说话,那代表她有非常错误的观念,那是十分危险的,有些事可以错,毒品一定不可以,成年人应该有勇气,亦有责任为年轻人设界线,在没有界线成长的孩子不会懂得尊重别人,更不会考虑自己要付的代价,讲自由主义虽然政治正确,但在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路、到老也不偏离这点上,自由主义并不正确。」

恰当字眼增警觉性

  笔者记得刚刚开始办青少年爱滋教育中心那年,第一次以中心名义为年轻人演讲,那是信义会一队外展队在洞梓营的活动,当时一众男孩子表示通常做爱都不会用避孕套,因为叫女孩子吃避孕丸或打避孕针便可以了,何须用避孕套,直至笔者问他们避孕丸和避孕针避到体液交换吗﹖他们才「啊......」的一声静了下来。自此,笔者面对任何人,特别是年轻人,必定小心用词,一定说「安全套」,而不说「避孕套」。
  同理,笔者认为现时政府和各界禁毒人士为了减低歧视(﹖﹗)而将吸食软性毒品改叫滥用药物,让年轻人降低了警觉性,「有病食药有什幺问题﹖什幺病﹖心灵空虚嘛......」不知道长远而言孰轻孰重,只知道现时在不同场所接触的年轻人已当吸食软性毒品为潮流、为正确,反正只是「用药物,又不是吸毒﹗」

文﹕程翠云(青少年爱滋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