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心防猝死
「猝死」这名词,听起来已叫人心寒﹔它的可怕不在那个「死」字,而在一个「猝」字﹕没有预兆,不能计画,突如其来,比飞来横祸的意外更神秘莫测。
用不着给字词吓倒,据有关方面研究所得,大部分猝死是有可寻的,因此亦可作出预防措施。
医学上,猝死的定义是﹕于一小时内或没有目击证人下(24小时内被发现),事前完全没有征状而突然死亡。
香港大学医学院心脏血管研究所,早前进行了首项全港性猝死的调查。他们从死因裁判法庭的案件中抽取了1997年所有呈报个案作分析,在超过五千多个个案中,有1,204个为猝死个案。换句话说,该年香港平均每天就有三人猝死,可见猝死其实并不罕见。
港大心脏科主任刘柱柏教授说,由于大部分猝死死者,在送至医院时已告死亡,医生帮不上忙,所以猝死在医学上是很严重的问题。
近九成涉心脏血管病
不过猝死不是完全无证可寻的。调查发现,猝死个案中由心脏血管病引致的占89%,其中冠心病为最主要死因。
港大医学院心脏病内科荣誉助理教授李丽芬解释,57%个案均患有冠心病,32%为心肌病变及血管病,只有11%与心脏病无关,这包括肺病(5%)、中风(2%)、癌症(2%)等。因此她相信猝死与心脏病很有关系。
普遍忽视潜伏病征
既然十居其九的猝死个案都与心脏、血管等疾病有关,那大部分猝死非但有可寻,还可以预防﹗问题是患者往往没有发现自己的有关病征,又或者出现过类似病征而不加理会。在个案中,就有70%患者没有患病纪录,这多少反映了香港人普遍忽视心脏方面的健康。
个案一 饮食失衡血管栓塞
58岁的叶先生曾在去年七月在街上突然晕倒,心脏及呼吸停顿,经医生抢救后,才知道自己患生心肌梗塞,若非抢救及时,可能已猝死街头。
「我一向都没有病痛,而且每星期都与女儿跑步三天,没有血压高,也没糖尿病......」原来他不但有吸烟习惯,每天更离不开炸大肠、炸鸡腿、椒盐鲜鱿等含高脂肪、高胆固醇类的食物,结果弄至心脏血管栓塞也不自知。
预防策略
李丽芬医生说,调查显示,患心脏病的以四十岁以上的男士居多,这与他们不良的饮食习惯、工作压力、过度操劳和缺少运动都有关。
其实猝死未必无先兆,往往是死者未能及时察觉身体潜在的疾病而已。因此要预防猝死,就多留意自己身体状,最好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若发现有心绞痛、晕倒或经常气促等问题,就应尽早检验。
个案二 遗传心病仪器防患
今年才19岁的黎小姐,身体一直都很健康,两年前在家中准备应付会考时,却突然晕倒。送院经诊断后证实患有遗传QT延长综合症,所以出现心律突发性混乱,引致心脏近乎停顿,如不及时抢救,便会昏厥或猝死。
「八年前,姊姊到内陆旅游,突然心脏病发去世,当时家人不知道是遗传病,直至两年前才发现这问题......」
去年四月,医生给她植入「心脏除颤器」,以治疗心律失常及预防猝死。「曾有一次在家,想晕,突然整个人震了一下就醒过来,原来是除颤器把我的心律调校回正常。」
预防策略
从这个个案显示,留意家族史,并作适当检查及预防,也是很关键的。
猝死不是「降头」,只要平日多注意身体健康,就可大大降低与这叫人心寒的名词交恶的可能性。
预防锦囊
(1)年纪愈大患心脏病的机会愈大,四十岁以上的男士及五十岁以上的女性作身体检查时,最好加入照心电图,若能包括运动心电图更好。
(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3)如发现眩晕、心绞痛、气喘等病征,应立即求诊,并作详细检验。
(4)留意家族史,若亲人有心脏病、猝死等,应尽早作详细检验。
运动猝死不多
猝死中,有一种是最吓人的﹕龙精虎猛的在做运动,好端端的却突然暴毙﹗这种个案经媒体描述而深印观者的脑海中。
刘柱柏说,其实因运动而猝死并不多,调查中发现,猝死者在死亡前正在做运动的只有1%。相反,若平日经常有适量的运动,因运动而猝死的可能性会较低,因此不用害怕做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