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手术越来越大 切口越来越小

外科正走向微创无创新阶段

孟晓捷

  “外科”一词的英文名称为Surgery,直译为“用手做的治疗”, 老百姓对外科的理解更为直接,那就是“开刀”。很长一段时间,我 国外科治疗的整体技术水平大多停留在这个层面,外科医生常说的一 句话就是“打开看”。只要“打开”,就意味着十几厘米甚至几十厘 米的切口,和几百毫升甚至上千毫升的出血……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水平的整体发展,各学科间出现了横向交叉、 渗透、融合,影像学、材料学、计算机、电子技术领域的前沿成果不 断为医学所借鉴,使得近20年来世界医学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突破。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我国医务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赶世界潮流, 手术走向微创、无创,让手术创伤减到最小,让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 让局部的病变尽可能在局部得到治疗,都正在化为现实!

  在人体皮肤表层打几个直径1厘米—0.5厘米(甚至只有2毫米) 的小洞,将带有摄像机镜头的光导纤维及微型手术器械分别通过小洞 送入体内,在电视屏幕监视下找到病变位置,操作电凝刀,对病变部 位实施手术,伤口只需用可吸收的缝线缝合或贴上创可贴即可——这 就是近10年来被我国外科各领域普遍采用的内镜治疗技术,包括腹腔 镜、胸腔镜、关节镜、椎间盘镜、脑室镜等,如今已在妇产科、肝胆 外科、泌尿外科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像肾囊肿切除、阑尾切除、胃 穿孔修补、疝修补、子宫肌瘤摘除等诸多以往需开腹手术治疗的疾病, 都可在“钥匙孔”里完成。支气管、气管不慎吸入异物,按传统方法 多要为患者开胸,现在用气管镜、食管镜吸取异物,在外科大夫那里 已如“探囊取物”般简单;传统肺切除手术往往需在患者胸部开一条 长约30厘米的切口,并要切除一根肋骨,而运用胸腔镜只需在手术部 位切开3个1.5厘米的小孔;以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要在患者 背部切一个长口,打开椎板,分开脊髓组织,切除髓核,如今可采用 无需开刀的椎间盘镜,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据北京宣武医院腹腔镜治疗专家徐大华教授介绍,到目前为止, 各类“镜”下手术在我国开展不下10万例,“钥匙孔”里的文章越做 越大。

  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主持的以导管为基 础,以血管为通路的心脏病学介入疗法,结束了我国外科历史上仅仅 为了一根细小血管的病变而“大动干戈”的历史,一根带有不同功效 的心导管经血管入路,在X线条件下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特 别是射频消融术的开展给更多的心脏病人带来了福音,从90年代初我 国引进这项技术至今,已使4万名患有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的病人得到 了根治。目前全球能达到这一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

  介入疗法的出现使某些内科或放射科的医生也“介入”到外科领 域,从而促使外科医生努力开展“小创伤外科”技术。北京安贞医院 1996年在我国做了首例“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它在患者右心房第 三四肋骨处仅仅开10厘米长切口,比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切口大为缩小, 且不需锯胸骨,且出血少,感染机会也大大减少。

  开颅手术从1903年开始到今天已有100年历史,医生们称开颅手术 像在坑道里“挖煤”,为了让光线进入到像桥脑、小脑这样的旮旯深 处,有时不得不在手术时把小脑切掉一部分。现在,借助显微镜,外 科医生手术时敢于触碰到以往不敢触碰的领域,例如脑部一根细小的 血管或神经都可以在显微镜下加以精心地切除或修补;脑立体定向通 过三维定位显像将病变处直观显现,使医生能“指哪打哪”,从而将 创伤减到最小。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借助立体定向系统,仅用1个半 小时就将一位病人左丘脑上的“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手术入路切口 直径不到2厘米,出血仅有100毫升。脑立体定向技术与放射、介入等 新技术配合使用,还可以不开颅为病人杀灭肿瘤,或治疗以往较难治 疗的颅动静脉畸形等疾病。

 

WU Banner from WebUnion Chinese Network

WebUnion Chinese Advertisement Network - Click Here to jo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