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革命构筑冠心病防线
胡大一 (2000.08.23)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已有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重要独立危险
因素。血脂的主要成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都伴有冠心病发病率和
死亡率的增加。胆固醇中又包括“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
醇和“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升高,冠
心病危险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冠心病危险增高。与此相反,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高,冠心病的危险性越大。总胆固醇中,
低密度脂蛋白所占比例很大,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所占比例很小。
目前已有充分的临床循证医学的证据显示,调节血脂异常,可降
低冠心病危险。总胆固醇每下降1%,冠心病危险下降2%~3%,高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升高1mg/dl(毫克/分升,下同)男性的冠心
病危险下降2%,女性的冠心病危险下降3%。
“他汀”的出现和血脂革命的兴起
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血脂异常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并且早期的
降脂药物显示,冠心病人用药后冠心病危险降低,但总死亡率未下降。
直到1987年,主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而明显降低总胆固醇
的药物洛伐他汀问世了,很快涌现出一个“他汀”群:辛伐他汀、普
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伐他汀等,如血脂康的主要成分即为洛伐他汀。
“他汀”能使已形成的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发展减慢,甚
至减退,从而破除了冠心病不可逆转、医生无所作为的传统观点。
人类有了预防冠心病的可靠有效药物,为血脂革命奠定了基础。“
他丁”类药物对冠心病的防
治作用将等同甚至超过青霉素的历史贡献。
“防患于未然”与“亡羊补牢”
一级预防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即如何在具有冠心病的危险
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
病等),但尚未患冠心病的人群中,预防或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和
死亡。
二级预防的目的是“亡羊补牢”,即如何在已患冠心病(心肌梗
死或心绞痛)的病人中减少再梗死、心绞痛、心肌缺血加重、猝死和
降低总死亡率。
大量令人信服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他汀”对“防患于未然”
和“亡羊补牢”均有显著效果。北欧的一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入选了44
44例已患有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的病人,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
受他汀和安慰剂治疗5年左右,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相比,他汀使总死
亡率下降34%,冠心病死亡率下降43%,需要接受价格昂贵有创伤的
PTCA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减少41%。
“血脂正常值”有误区
我国目前几乎所有医院的血脂检验报告单上,只有血总胆固醇>
230mg/dl时,才标明为异常。实际上处于“正常”胆固醇水平的许
多人或冠心病病人已处于冠心病发生、复发或死亡的高危状态,但医
生和病人都没有对总胆固醇小于230mg/dl的不同情况引起足够的重
视。
中华心血管病学会1997年公布的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提出:
1.无冠心病,也无冠心病危险因素者,总胆固醇应在220mg/dl
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40mg/dl,甘油三酯<150mg/dl。
2.无冠心病,但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总胆固醇应<200mg/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0mg/dl,甘油三酯<150mg/dl。
3.有冠心病者,总胆固醇应<180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00mg/dl,甘油三酯<150mg/dl。
可见冠心病一级、二级预防的降血脂的目标远低于“正
常”的<230mg/dl。
对血脂异常的“三低”现象
目前我国的冠心病病人或高危人群,甚至医护人员对血脂异常的
状况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
低”和“达标率低”的“三低”,即许多血脂异常者未查过血脂,
不知道自己的血脂异常;知道自己血脂异常者未采取治疗或未坚持治
疗;采取治疗者中达到上述目标值的极少。1999年我们对北京、上海、
广州几十所三甲医院心内科、神经科和老年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病人
进行了调查,发现将血脂降至目标水平者不到5%。
如何防治血脂异常
防治血脂异常的措施包括非药物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指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和坚持有氧代谢运动。
药物治疗:合理使用降脂药物。
一级预防时,应首先认真改变生活方式,只有在经过努力进行非
药物疗法后,血脂异常仍明显时,开始用降脂药物。
而二级预防时,应“双管齐下”,同时启动药
物与非药物治疗,主要选用“他汀”类药物如洛伐他汀、辛伐他
汀、阿伐他汀等。但对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高,甘油三
酯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低的病人,可选用力平脂、诺衡等药物。
“他汀”类等降脂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有两方
面———①肝脏损害,②横纹肌溶解症。这些副作用少见,大多
数病人可良好耐受。目前不少病人花费巨大代价服用各种所谓无副作
用,但也无作用的“降脂”假药,疗效不确切的药。
可防可治、大有作为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多种,一个病人具有的危险种类越多,患病
的危险越大。仅干预个别危险因素远远不够,应综合治理多种危险因
素。全球每年10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此数字2005年将翻倍。我国卫
生部公布的资料表明,北京地区冠心病死亡率1973年为21.7/10万,
1986年增高至62.0/10万,几乎增加了2倍。至今又有14年过去了,
该数字仍在持续增加,居高不下。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把重点放在
血脂异常的治理,我们坚信,冠心病可防可治,血脂革命大有作为,
它将给冠心病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图1 正常人的冠状动脉管腔通畅
图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沉积,管壁增厚,管腔明显缩小
图3
在重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栓形成。



调脂研究新进展
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及死亡率。因此调脂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最近在北京召开
的“调脂治疗新进展专家研讨会”上,方圻、陈在嘉、徐成斌、陆宗
良、洪昭光等谈到:近些年来,调脂治疗又有一些新动态,其主要集
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调脂的目标。我国血脂防治建议中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水平定为小于100mg/dl,但有关专家认为,通过试验表明,调脂水
平可再降至77mg/dl。
第二是调脂的时机。尽管大规模的试验结果尚未揭晓,但有专家
建议,为了改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可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
期应用调脂制剂。
第三,调脂的热点发生了转移。由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对抗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作用,因此,目前专家们已不但重视降低病人低密
度脂蛋白的水平,而且同时注意升高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第四,强调调脂的同时仍综合控制多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目前认为,冠心病是一种血管壁病变,管腔狭窄是管壁病变发展的后
果。为更有效地稳定冠心病粥样斑块和防止其病情进展,务必全面控
制所有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
肥胖、缺少运动等。应该防治结合,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尤其
应重视改善生活方式,将保持健康的四大要素(戒烟限酒、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心理平衡)贯穿在冠心病的防治实践中。
项志敏 (2000.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