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食螺中毒
今年4月19日,广东南澳岛有两渔船在东山群岛附近海域捕鱼作
业时,网捞到一种叫疣织纹螺的小螺,渔民们将螺煮熟挑食螺肉,致
14名渔民发生中毒(其中2人死亡)。
食疣织纹螺致中毒事故历年来我国沿海各地屡有发生。据某市卫
生防疫站的资料称:自1967年以来,该市由食用织纹螺(又名蛤香螺)
致中毒共40多起,中毒人数423人,其中有23人死亡。
早在70年代,广东省就接连发生食一种蛤香螺的小螺中毒的事故
并有人死亡。
疣织纹螺、蛤香螺(香螺)、蚶子、砂海螂等贝(螺)类都是历
来人们经常食用的。本来,贝(螺)肉鲜美并无毒素,且无生态或外
形上的变化,致人中毒的原因是贝(螺)类摄食了有毒藻类以后被毒
化,当人们取食后就会中毒。
贝(螺)类受毒藻毒化所带的毒素通称为贝类麻痹毒(PSP),
其对人的毒理作用主要是阻碍钠离子进入人神经和肌肉细胞,而这种
钠离子正是神经冲动传导所必不可少的。当钠离子的透过性受到阻碍
后,神经冲动的传导也就中断,人体就会发生各种神经症状。中毒症
状一般都在吃毒贝(螺)之后1/2~3小时出现,最初是舌、唇、指
端等有神经末梢分布处感觉麻木,继而发展到四肢和颈部,身体各部
分的随意肌失去控制,并感到头痛、口渴,患者出现语言模糊、流涎,
共济失调以及嗳气、呕吐等症状,严重者会发生呼吸困难,窒息死亡。
PSP中毒表现症状和食河豚鱼中毒相似,所不同的是血压无明显变化,
中毒症状轻重则与进食量及烹调食用方法有关。
值得提及的是春夏是河豚鱼产卵季节,香螺及其他贝类也有可能
受河豚卵毒素的污染,尤其在农村的孩子们多用手抓着小香螺吸吮生
螺肉吃,中毒的机会更多。
PSP中毒迄今尚无特效药物解救,只能采取促使体内毒物排出的
对症疗法。一般处理方法是:马上用手指伸进患者喉部催吐,用清水
或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及导泻等。中毒严重又得不到及时有
效抢救者,多在十多小时内死亡。
为预防食贝(螺)类引致的PSP中毒,食前应将其外壳清洗干净,
用清水漂养滤去部分毒素,最好除去其内脏,挑肉水煮弃汤,使摄入
的毒素降至最低程度。同时,切莫随意进食在工业废水排污口捕捞的
贝(螺)。
彭锦 (2000.0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