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滥用亦致肝损伤
一位33岁的男性,因低热、乏力、咳嗽、咳血就医,被确诊为双
肺浸润型肺结核,开始常规抗结核治疗,所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
平和链霉素。1个半月后,病人出现恶心、食欲减退、上腹饱胀隐痛、
小便色黄,遂到医院化验,结果肝功能不正常,血清胆红素及转氨酶
增高,医生给予保肝治疗,但未停用抗结核药。此后病人情况迅速恶
化,10天后停用抗结核药,又过了两天病人出现烦躁、神志恍惚、皮
肤重度黄染,化验肝功能损害严重,B超显示肝萎缩。诊断:暴发性
肝衰竭、肝性脑病、急性药物性重症肝炎。虽经积极抢救,病人仍未
逃脱死亡的厄运。
现在已知西药中某些抗结核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肿瘤化疗
药、抗精神病药等,可引起药源性肝损害,那么,一向以毒副作用小
而著称的中药若长期使用,是不是也会造成肝损害呢?记者最近带着
这一问题,采访了研究肝病近40年的河北中医肝病医院院长耿兰书副
主任医师。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只要这种
药物对肝细胞有毒害作用,或者机体对药物有过敏反应,即可引起肝
损伤。药物毒性引起的肝损伤与药物的剂量有相关性,一般潜伏期短、
发病率高,还有一部分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病机理不明。”耿院长介绍,
一般药源性肝损害临床表现为类似急性病毒性肝炎症状,严重者类似
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有出血倾向,可出现腹水,甚至肝昏迷。少数
病人以黄疸为主要表现,如皮肤巩膜黄染、尿黄似浓茶、皮肤瘙痒等。
临床上已发现哪些中药可引起肝脏损害呢?耿院长列举了一些药
名,如:长期或超量服用半夏、蒲黄、桑寄生、天花粉、山慈菇等,
可引起肝功损害,超量服用川楝子、黄药子、蓖麻子、雷公藤制剂,
可致中毒性肝炎;长期服用大黄或滴注四季青注射液,会干扰胆红素
代谢,引起黄疸;土荆芥、石菖蒲、八角茴香、花椒、蜂头茶、千里
光等中草药含有黄樟醚,青木香、淮木通、硝石等含有硝基化合物,
均有一定的诱发肝癌的作用。
“曾有一组50例的药源性肝损害研究表明,单独用药出现肝损害
的占40%,合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出现肝损害的占60%,而50例中,
由中药所致的肝损害占18%。”耿院长说,中药所致的药源性肝损害
发生机制很复杂,每个病人的机体状况、个体差异、遗传因素、肝脏
功能及药物本身等等,都是致病的基本原因之一。他告诫说,凡在用
药治疗非肝病的过程中,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肝区疼痛、黄疸等症
状时,均应考虑药源性肝病的可能,应立即停止使用原有药物,切不
可掉以轻心。同时,病人用药一定要听从医生的指导,不能自己盲目
滥用药物。药物的用量宜小不宜大,疗程宜短不宜长,能单独用药者
就尽量不要合并用药,最好能掌握药物的最小有效剂量。在必须使用
对肝脏有损害的中药时,应定期检查肝功。当出现药源性肝损害后,
除停用有害药物外,还应给予保肝治疗,并补充足够热量、水分和维
生素,病情严重者可加用激素、白蛋白等。
“既然我们已知有些中药会造成肝损害,就应尽量做到防患于未
然,而不应等到出现严重问题时再去亡羊补牢。”耿院长的要求应该
成为医务人员的共识。
《健康报》刘燕玲 (2000.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