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连体女婴惊心动魄的分离
下个月9日是札牡娜和甘嘎的一岁生日。
对她们的父母来说,两个女儿已经提早收到了生命中最好的礼物。从上个星期二(10日)晚上开始,她们终于第一次分开睡。
上个星期成功进行的连体婴分体手术,为两个个体带来新生命,也为本地医学史掀开崭新的一页。
成功的背后有血有泪,从漫长的等待到完成手术的过程中,有热心捐款的国人,有仁心仁术的医生和护士……,点点滴滴的故事,都在这一期的《大小事》中。
|
吴有晶医生(右)和曾德全医生决定接受分体手术的艰难挑战,因为他们知道,医院内还有一群能干的医生与护士会与他们配合。 |
|
如果没有分开,札牡娜和甘嘎能活多久?
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主治医生之一的中央医院神经外科部门主任曾德全医生说,虽然无法准确估计,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尽早分开,这对连体婴会有生命危险。
不动手术只能永远躺在床上
他说:“她们脑部相连,只能一仰一伏地背对横躺着,脑部神经线与静脉血管也复杂地纠结在一起,造成两人无法正常发育。大脑是控制生长发育的最主要器官,拖得越久,后果越不堪设想。”
再者,札牡娜和甘嘎若继续维持“原状”,也只能永远躺在床上,不正常地“向横发展”,根本无法站立。
这对女婴远从尼泊尔到新加坡求医的故事,得从去年9月说起。
中央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吴有晶的一名前同事在尼泊尔当神经外科医生。去年9月,吴医生接到他的电话,获知当地有一对刚出生的连体婴,头颅相连。尼泊尔没有人力与医疗设备,进行极为复杂的分体手术。
进行一连串的扫描
接到前同事寄来的连体婴初步脑部扫描报告后,吴有晶医生和曾德全医生开始无数次的讨论,两人都认为应该有可能把连体婴分开,不过还要仔细检查才能确定。去年10月连体婴抵达我国后,便开始接受一连串的扫描检查。
两名医生最终决定接受这项艰难的挑战。单靠两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进行手术的,可是他们知道,医院内还有一群能干的医生与护士,能够与他们配合。
为更有把握地进行手术,吴医生和曾医生去年11月底到澳洲布里斯班皇家医院,向那里的医生了解他们10月间如何成功为一对头部相连的联胎分体。
但真正与札牡娜和甘嘎的复杂情况相似的,是1997年由美国的本杰明·卡森医生(Benjamin
Carson)成功完成的颅部联胎分体手术。
为此,吴医生通过长途电话,和现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儿科神经外科部门主任的卡森医生详谈与讨教。
复杂程度高出几倍
可是手术过程中,仍不乏“惊心动魄”的时刻。比如在麻醉“开脑”后,发现女婴的脑静脉与血管纠缠的复杂程度,比原来所预测的高上几倍。为此,几名神经外科医生在几次得离开手术室紧急开会。
经验最丰富的曾医生坦言,虽然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也有相当精确的连体婴头脑立体模型,辅助手术前的预先练习,不过看到“庐山真面目”时,还是深感棘手。
他说,手术前小组拟出了几个不同“版本”的手术计划,不过他们还是要在实际进行手术时,才能决定到底哪个计划对病人最安全,这也就是为何手术时间会延长。
这项历史性手术创下了本地最长手术的记录,动员了约20名专科医生和多名护士。他们不分昼夜分批轮值,任何时候都有14到16名专科医生在手术室内。
既然分开是为了让札牡娜和甘嘎活得更好,大家现在自然最关注今后她们能否正常发育,是否可能变成低能儿。婴
主要功能应该没有受损
医生目前还不能进行这方面的深入检查,要等到女婴从加护病房转到普通病房后才能进行。
|
姚国龙医生:女婴的头部和脸部有点畸形,各得分几年进行多次的颅颜整形术。 |
|
吴医生认为,手术后,札牡娜和甘嘎在接受镇静剂的情况下仍很快对声音和触摸有反应,这说明了大脑的主要功能应该没有受损。
到目前为止,医生对她们的康复进展感到满意。不过她们离完全康复还有一段日子。生有腭裂兔唇的甘嘎,3个月后还得接受一次整形手术。
整形外科医生姚国龙说,目前女婴的头部和脸部有点畸形,左侧较凸出,各得分几年进行多次的颅颜整形术,其中涉及了移植骨头与软骨等复杂问题。他和同事会考虑今后到尼泊尔为她们义诊。
今后札牡娜和甘嘎也需要儿科、神经内外科、整形科医生的定期复诊,直到长大为止。
吴有晶医生说:“中央医院医疗队伍将负起终生照顾这对女婴的承诺……”
终于看到彼此的脸
她们终于可以看到彼此的脸了。
这是新生儿科加护病房高级护士陈丽芳和张秋苹两人,上个星期获知分体手术成功后的第一个想法。
陈丽芳说,札牡娜和甘嘎虽然紧密相连,但由于头颅相背对,从出生开始,她们未曾看过对方。分体前,她们只能凭声音知道彼此的存在,有时候也会伸出手设法触摸彼此的脸。
去年11月,陈丽芳、张秋苹和另两名同事接到一项“重要任务”:手术后负起照顾女婴的工作。
回家还有牵挂
|
陈丽芳(左起)、拉布尔和张秋苹当了十多年护士,还是第一次照顾连体婴,这对他们来说是难忘的经验。 |
|
陈丽芳说:“手术时间一再延长,我们也跟着紧张。手术后的第一个星期是最关键的危险期。那几天我们都是早到迟回,有时下班回到家心里还在牵挂她们,就打电话向值班的同事探问她们的情况。”
照顾幼小的病人不容易。从去年开始,这一组护士便开始与两名女婴培养感情。几个月相处下来,护士们已很了解女婴的个性。张秋苹说:“她们都很乖巧。甘嘎比较活泼和爱笑,札牡娜较文静。虽不会说话,但和你相熟了,她们会以眼神和表情来表示友善。”
照目前的情况看来,札牡娜的康复进展较快。另一名神经专科护士拉布尔说:“札牡娜会踢脚发脾气了。甘嘎因为脑积水较严重,动了两次小手术,过去几天比较静。”
帮忙“清场”
与两名女婴相处转眼已有半年,几名护士难免对她们“日久生情”。拉布尔说,现在她看护女婴的时间比和自己的孩子相处的时间还长。她最难忘的是最初为女婴冲凉时,有另一名护士帮忙却还是手忙脚乱的情形。
手术后最重要的防范措施之一是慎防细菌感染。儿科加护病房有8个床位,进进出出的人不少。院方特地安排一间房给两名女婴,除了医生护士和女婴父母外,尽量限制人进来,以保持高度卫生。
张秋苹说,现在如果需要送女婴到放射诊断部门扫描脑部时,会请保安人员帮忙“清场”,以便以最快的速度把女婴送到扫描室,避免受细菌感染。
有这么一组尽心尽力的护士照顾札牡娜和甘嘎,她们的父母可以很放心。
故事,从去年开始…… |
去年10月,记者采访中央医院所主办的一项国际研讨会。在访问一名美国医生时,她透露一个惊人的消息:中央医院正在计划为来自尼泊尔的一对连体婴进行分体手术。
记者以为这名医生搞错了,再向她问个清楚。虽然当时手术“八字还没有一撇”,只见她已开始对中央医院表示赞扬。在她看来,医院肯接下这样艰难的挑战不是件容易的事,足以说明本地不乏这方面的专才和设施。
善款。
记者过后向中央医院求证,院方却要求记者保密,直到手术后才报道。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院方只好在11月召开记者会,公布手术详情。
现在回想起,当初“走漏风声”何尝不是好事。
媒体报道了参与手术的医生虽都不收分文,但札牡娜和甘嘎仍需要一笔对她们的父母来说是天文数字的医药费。这个消息立刻带动“全民参与”。在短短的两个月内,中央医院和尼泊尔驻本地领事馆就筹到了65万元。医院公关透露,其中好些匿名的捐款者所捐的数目不小,至少有4位数。
今年2月医院还得通过媒体告诉公众,所筹得的善款已足够支付女婴的手术费及日后的复诊费,无需再捐款。
感染。
有人说“施比受更有福”,施者应感激让他有机会表现爱心的受者。这么说来,我们真该感谢两名
女婴,因为她们让我们看到国人所表现出的无私爱心。
女婴的父母不用为医药费而愁,这似乎象征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过这间中也有一些折磨人的等待,手术原定1月进行,但甘嘎在接受头皮扩张术时出现感染,手术只好展期到4月。这一等就是半年。
现在手术成功并不意味就此画上句点。接下来一个月,札牡娜和甘嘎仍处于危险期,需要细心护理。她们至少要多等三个月,才能随父母回尼泊尔。
团结。
上个星期二在手术后所举行的记者会上,几名医生表示他们最想做的是回家看看孩子和好好睡一觉。
曾德全医生告诉记者,前个星期五(6日)手术第一天,他拨电回家,孩子问他几时回来,他说明天,结果接下来几天的给孩子的答案都一样。
整个记者会让人感觉到团结气氛。参与手术的神经内外科、整形科、麻醉科、新生儿科等专科医生,不断强调大家如何彼此信任与互助、在精神上互相支持,才能熬过这次相信是他们每个人一生中所参与的最长的马拉松手术。
为了让同事多睡一个钟头而努力撑着、一名医生太太带来人参和燕窝给大家进补、行政总裁周末来“探班”并带来美味早餐……
惊心又温馨的96个小时,为两个小生命和一个尼泊尔家庭带来了希望,也让人感觉到人间处处有温情。
|
|
|
《联合早报》张锦燕 新加坡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