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跟您说说急性应激障碍

  3月26日晚11时左右,北京市西北五环主路上一男子驾驶的一辆
夏利轿车撞上隔离护栏后起火。几个过路的司机急忙停下车帮忙灭火,
并帮着打开车门把车内的司机拉出车外,有些司机还试图拉出困在副
驾驶座位上的孩子,但没有成功。男子被拉出来后,头发上、身上到
处都着着火,好心的司机还帮他把身上的火扑灭,但这名男子被拉出
来后,竟跑向路边翻下北五环路,沿小沟向厢红旗街里跑去,众人追
也追不上。而车内3岁的儿子被火烧死。
  事后,父亲对交警说:“我真的是忘了,我是半小时以后才想起
儿子还在车里的。我最近太累了,出事的时候很疲倦。”确认自己的
孩子已经死去后,司机一脸悲伤,一直哭个不停。
  目前我们无法判定孩子的父亲木然离去出于何种原因,这有待于
严格的精神科检验后才能得出结论。但生活中的确存在急性应激障碍
反应,即人在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后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等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某些应激源的作用。如果应
激源的作用过于强烈或持久,那么所引起的应激就属于病理生理学的
范畴。急性应激障碍就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
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
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和预后也与及早消除
精神因素有关。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些因
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
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和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与外
界隔离等。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耐受阈值,
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
状。精神因素是否导致发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
个人当时的健康状态及造成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

  二、临床表现
  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出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
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表现为精神运动性抑制,
甚至木僵。本障碍常可伴惊恐性焦虑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
速、出汗、脸面潮红、呼吸急促等。典型的急性应激障碍可出现表情
呆滞,继而不动不语,对外界刺激无相应反应。还可出现定向障碍,
对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自言自语,表情紧张、恐怖,动作杂乱、
无目的,或躁动不安、冲动毁物等。
  有的病人因强烈和持续的心理创伤而直接引起精神病性障碍,以
妄想和情感症状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
有的病人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愤怒、悔恨、沮丧、绝望、自责自罪,
严重时有自杀行为。并且失眠、噩梦多、疲乏,难以集中注意力,对
生活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但无精神运动抑制现象。
  急性应激障碍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出现,
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可在2~3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迅速缓
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天后开
始减轻。

  三、干预的基本原则
  个体在遭遇突发性异常事件时,常表现为现实感丧失,对过去和
现在有不恰当的认识,而且对前途也不抱希望,绝望感和无助感使其
情绪自控能力降到最底线。因此,干预者在对其进行心理应激干预过
程中把握几点基本原则非常重要。
  正常化原则该原则强调在应激干预活动中,建立一个心理创伤后
调整的一般模式,涵盖在这个模式中的任何想法和情感都是正常的,
尽管有时这些情感体验是痛苦的。干预者必须建立起“合理即正常”
的理念。只有“正常”,才意味着一切应激反应都在干预者的掌握中,
当干预者向当事人解释为什么这些反应是正常的同时,被干预者已经
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情绪调整过程中了。
  协同化原则干预活动双方的关系必须是协作式的,最好建立一个
联盟或俱乐部,对于那些自尊感和安全感降低的人要给予适当的授权,
让其恢复自我意识。这条原则对于那些目睹了亲朋好友遇难的创伤场
景的人尤为重要。
  个性化原则个体在受到急性事件创伤后康复的通道是独特的,We
ybrew等人早在1967年就指出人类应激反应非常复杂,个体的反应就
如其手印一样与众不同。当个体遇到各种应激事件时,这条独特的通
道应该被期待和重视,干预者应和当事人共同面对问题,一起寻找适
合他们的调整模式。

  四、干预的一般方法
  认知干预人类面对应激的心理反应也有个体差异性,因此在评估
个体应激程度时要充分考虑其认知和情绪反应,要向其介绍应激的一
般知识,使其明确自身表现出的各种症状是可以用科学知识解释的。
个体对紧张性应激的理解和评价以及采取的具体应付措施,在不同程
度上都和个体出现的不同应激反应有关。因此,提高个体对应激反应
的认知水平,与求助者共同寻找科学依据,纠正其不合理思维,有助
于提高其应对生理、心理的应激反应能力。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包括家庭、社区、自助群体等。由于一些急性
创伤仅发生在个人或少数群体,未能引起社会广泛注意,当事人极易
产生负性情绪,增加除急性事件以外的应激。社会支持干预系统中,
家庭支持治疗效果最为显著,治疗者应正确评估当事人的家庭支持能
力,并帮助其强化这些能力,以减少个体缺乏理性的恐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刘军 200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