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流脑来袭 如何应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种疾病。如
果人们对该病的重视不够,一旦形成暴发流行,就会对人们的健康和
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也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人们的正常生活。
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局。那么怎样才能预防流脑的暴发流行呢?

  措施一流脑暴发区暂停聚会
  在流脑流行时,各地应告知群众尽量避免探视病人或到流行地区
探亲访友。发生暴发流行的地区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的有关规定,暂停举行群众性聚会。

  措施二必要时主动搜索社区
  在辖区内出现首例流脑病例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病人
所在地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发
生聚集性流脑病例,或在学校、集中用工场所发生病例时,应对其接
触密切的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主动搜索等。同时还要了解人
群疫苗接种、人口流动、人群发病以及居住环境等情况。

  提醒一局部地区有流脑暴发隐患
  流脑的“元凶”是脑膜炎奈瑟氏菌,常在冬春季节发病和流行,
以儿童多见。病菌藏匿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借咳嗽、
打喷嚏、说话等产生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
病菌在体外极难生存,经日用品、玩具等间接接触传播的机会极少。
  脑膜炎奈瑟氏菌致病的血清群主要为A、B、C群。各群都可引起
暴发,其中以A群最常见,且常引起大范围的流行。我国流脑的流行
菌群一直以A群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曾发生过3次全国性流脑大流行。
自1985年开展大规模A群流脑疫苗接种后,发病率持续下降,近几年
来发病率一直徘徊在0.2/10万左右的较低水平。但近年来B、C群引起
的病例有增多迹象,在局部地区仍存在暴发流行的隐患,流脑的病死
率呈上升趋势。由C群,特别是新的流行株引起的流脑疫情应引起我
们的重视。流脑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提醒二密切接触者发热要及时就诊
  一旦流脑密切接触者出现突然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流涕、
鼻塞、咽痛、全身疼痛、头痛、瘀点瘀斑等症状和体征,要主动申报,
并及时就诊。
  流脑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
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群。
平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打喷嚏时使用手帕
等,以减少传播、感染的机会。改善拥挤的居住、工作环境,经常通
风换气。在流行季节或者出现流行时,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预防性服
药和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如发热),应立即就医进行治疗,
以免延误。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梁晓峰 2006.02.09

  相关链接
  世界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于本月4日发表了中国CDC(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免
疫规划中心、安徽省CDC等单位合作完成的论文。该论文报道了2003
~2005年间在我国安徽省流行的C群流脑,主要由脑膜炎奈瑟氏菌的
一种新流行株引起。该菌株是一个新的序列型,命名为ST-4821。据
介绍,在脑膜炎奈瑟氏菌的13个血清群中,A、B、C群流脑可引起暴
发流行,并以C群的毒力最强。目前,该菌株已传播到北京、上海、
江苏等11个省市。为此,卫生部近日公布了《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防控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在以下情况时启动晨检制度:当出现以
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7天内发现2例或2例以上流脑
病例;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流脑病例;或在1个县1
个月内发现5例或5例以上流脑病例疫情时,应采取主动监测措施。
  方案要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开展主动监测和病例搜索
工作,加强调查资料的分析。各级医疗机构对所发现不明原因的具有
突然发热、头痛或(和)瘀点瘀斑等症状和体征的病人,实行“零病
例”和日报告制度。
  对发生疫情的学校,会同教育部门实施晨检制度,监测每位学生
的健康状况,了解缺课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做好晨检工作的登记和报
告工作。
  对发生疫情的建筑工地,要求用工单位设立务工人员进出登记制
度,掌握本工地流动人员情况,指定专人负责务工人员健康状况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