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对抑郁症患者用药有技巧

  临床可见,许多抑郁症患者和家人对药物治疗有抵触,他们或否
认有病,或对吃药非常担心,因此易误入歧途,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及
恶果。

  恐药心理的表现
  依靠单一咨询回避有病,将自己的状态归因于主、客观因素,靠
毅力暗自抗争,自我调整无效后,寄希望于心理咨询来点拨。当告之
需配合用药,其作用很重要时,他们感到惊讶,迷惑不解,会提出心
理不好为何还得吃药这种问题。
  以药价高为借口抗抑郁药并不昂贵,大多数患者的经济条件完全
可以承受,但患者常以药费贵为由,阻止家人交费取药,坚持回去自
我调整。
  “研究”药物说明取药后,反复看药品说明书,不看其中的适应
症和作用,只注重药物的副作用,越看内心越紧张矛盾,既想治病,
又怕副作用。他们不断问医生,或拿着说明书与医生探讨,对医生的
解释半信半疑,头脑中全没了“是药三分毒”,利大于弊的概念。
  擅自中断疗程服药后病情好转,满心欢喜,只要按疗程继续服药
就将治愈,但却节外生枝。患者或家人听别人说吃这种药时间长了变
迟钝甚至呆傻,于是放弃药物,换成补脑养脑的保健品,虽然每天吃
着这些东西,可病情却出现反弹。
  宁舍命不吃药临床回顾调查发现,那些自杀成功的患者,基本未
用过抗抑郁药。他们中不少人具有较高学历和一定的社会地位,或是
医务人员,曾登录过有关网站或查过资料,甚至接触过专业医生,但
这些人对药有极强的排斥性。在自杀还是吃药救命这显而易见的问题
上,他们的选择相当困难,最终还是因恐药丢了性命。

  抗抑郁药并不贵
  上世纪50~70年代,临床普遍使用的是三环类抗抑郁剂(TCA)
和古老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毒副作用的确多又大。但80
年代后,新型抗抑郁剂有了质的变化,相继出现选择性5-羟色胺再
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
RI),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抑制剂(NaSSA),其药
理学特点是安全、起效迅速。临床统计看,仅30%的患者在服药初期
有轻度口干、胃肠道反应,其他概率极低的副反应,也能有效防范。
医生可因人而异地调换品种和调整剂量,注意配伍来确保绝对安全。
另外,新型抗抑郁剂既不是患者所说的激素,也不是催眠剂,使用后
不产生依赖性。
  无论哪类抑郁症,病情程度如何,新型抗抑郁剂都为目前临床首
选。一个中度抑郁症患者,疗程一般在3~6个月,用药1~2周后即可
起效,4周的药费约200~400元,大部分患者可在门诊治疗。就是说,
治愈一个这样的患者,药费在一两千元,但其意义不仅是治愈了疾病,
而是挽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提高一个人或一家人的生活质量。

  不能直接给药
  心理咨询在抑郁症的治疗程序中很重要,如听患者倾诉,帮助分
析领悟各种症状背后的病理心理模式,讲解药物的作用机理等,目的
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其确认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在治疗中
配合咨询,会减少病情反复,增强患者自信,缩短疗程。如果没有这
些铺垫,直截了当告诉患者诊断结果,开药给他们吃,实际情况是,
患者会对医生不满,很快拒绝药物治疗。
  心理咨询不能包办一切,因为抑郁症不是普通心理问题,它有脑
内神经递质异常的病理基础,当药物调整了这些神经递质,理顺了信
息传递,大脑对思维及情绪的调控就自动转为正常,患者的状态就又
恢复到病前。治愈后的许多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药物还能调
整情绪,治疗心病。

  恐药的对策
  恐药的根源还是来自患者过分自尊和求全求美的病态心理。由于
处在病中,患者已经很悲观,自认为不完美,此时,药物在患者的心
目中,已成为不光彩的化身和被人发觉破绽的把柄。如果接受了药物,
就等于承认有病,自己是个失败者,会遭人议论和另眼看待,这比上
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还要可怕。这种病理思维和推理,导致了患者
恐药和拒绝治疗。由此可见,恐药心理与病情有密切联系,这也是抑
郁症在临床上的一种特有表现。
  因此,解决恐药,患者先要确信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在作怪,这会
不由自主地跳出来,时时干扰阻碍自己的决断,抗争是徒劳的,只能
加重病情。如果与医生建立自始至终的咨询关系,家人也同医生保持
口径一致,不断给患者正性强化,就能削弱这种病态心理,患者会朝
着坦然面对疾病和理性接受药物治疗的方向转化。

山东威海市立医院心理门诊王希宝 200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