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我国六成抑郁症患者从未就医

  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出现抑郁症状后从未就医的就占60%左右。

  由于抑郁症的病症常常被躯体的病痛所掩盖,9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并及时就医,而抑郁障碍患者从未就医的高达62.9%,全国地市级以上综合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20%;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恰当的药物治疗。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最终可能选择自杀,在我国的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了50%到70%。

  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据推算,我国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策划:刘旦

  撰文:记者 涂端玉、武志红、彭俊杰 实习生 李建华 通讯员 于瑞丽、姜美俊、伍展虹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卫生部确立今年的主题是“心身健康,幸福一生”: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相互作用,只有心理和身体协调而统一,一个人才能拥有全面而完整的生命健康。

  广州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袁荣亲咨询师昨日表示,“身体健康我们已谈得够多,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当然,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善。”譬如,上个月,我国新的《精神卫生法》草案已由卫生部起草完成,其中规定:因精神疾病强制治疗的费用由国家支付。

  公安局长亲带部下做心理治疗

  知名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政府部门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徐浩渊介绍,珠海市公安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专家去珠海给警察做心理健康普查。有一次,一名警察因为压力过大出现了心理问题,公安局副局长先给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打电话求助,然后又亲自带这名警察去华南师范大学做心理治疗。

  徐浩渊说,这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个很大的转变。以前,如果一个警察出现了心理问题,他面临的是思想教育。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导意识到,这是心理问题,“要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再用科学的方法解决。”

  特别提醒:为迎接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到来,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惠氏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绿丝带关怀活动”在广州、北京、上海三地同时启动。抑郁症咨询的绿丝带免费热线电话已开通,号码是:8008203833。今天,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将在省人民医院广场举行活动。

  “解郁”走出五误区

  误区一:把“抑郁”仅当作思想问题———一位大学生由于学业重等种种压力而经常闷闷不乐,学校老师均认为该生只是思想问题,没想到这个学生竟跳楼自杀了……事实上,这样的悲剧不断在我们的身边重演。

  误区二:忽视药物辅助治疗———广州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张晋碚告诉记者,仅依靠心理治疗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患病程度来决定如何用药,尤其是重度患者必须要借助药物治疗。

  误区三:没有坚持全程治疗———中山医科大学家庭医生医疗门诊部心理科教授赵耕源介绍,抗抑郁症类药物的起效比较慢,需连吃4周后才会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因此患者一定要听从医嘱吃药,不要半途而废。

  误区四:混淆抑郁状态与抑郁症———“我经常感觉到郁闷,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是不是得了抑郁症呀?”有此疑问的人不在少数。

  赵耕源指出,不开心、自卑、失眠、想死等等抑郁情绪基本上人人都会有,但要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持续时间有多长。如果诱发抑郁的外因消失了而仍然无故处于忧郁状态中,持续时间超过了一个月,那就有可能患了抑郁症。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黄铎香还强调,出现了抑郁症状应到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专业咨询,千万不要自己“乱下定义”混淆了抑郁状态和抑郁症。

  误区五:把抑郁症扩大化———有人经常做网上搜来的测试题,一看分值在抑郁范围内就担心。赵耕源认为,抑郁症也并不是什么严重的“绝症”,用来测试的量表只能当作治疗的一种参考依据,并不能完全依靠其作出科学的判断,根据测试题的结果“自己吓自己”完全没必要。

  “四步走”处理抑郁

  1.发现。要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有两个标准:情绪标准,是否被严重的焦虑或抑郁困扰;社会功能标准,即是否保持着上学、工作和与别人交往等正常的社会功能。

  2.接受。要像对待生理疾病一样对待心理疾病。

  3.求助。大多数心理问题属“心理伤痕”,可以从家人、朋友那里得到很大的帮助,所以出现心理困惑时,要勇于向身边人求助。

  4.治疗。如果比较严重,最好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袁荣亲说,希望政府和社会重视心理健康,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一个专业体系,对心理医生进行更完善的培训,目前的心理咨询师培训制度还有待改善,整个国家还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

  2.在各个城市建立一个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对那些有自杀意图的或遭遇重大打击的个人和团体提供紧急帮助。

  3.希望每一个学校、社区和公司都有一个常设的心理辅导机构。

  4.利用现有的体系,譬如工会、妇联、街道等比较成熟的体系,可以对其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培训,让他们从心理,而不是思想工作的角度去帮助人。

  他们,是容易被抑郁盯上的群体……

  成功人士常处理不好家庭关系

  袁荣亲介绍,来晴朗天寻求帮助的,20%为男性,80%为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性心理问题少,女性多。其实是男性不乐于接受自己的脆弱一面,不肯求助。

  女性来访者中,亲密关系是最大问题,50%女性来访者的问题是丈夫或自己的婚外情,15%的是亲子教育,只有不到20%的女性是因为工作压力。但在男性中,50%以上的男性为工作压力而来。这是因为“男人在乎生存,女人在乎关系”。

  来求助的主要有三类: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教师、销售人员、公关人员及媒体人员等;知识更新太快的工作,如IT行业;责任感太重的工作,如中高层管理人员。

  那些“成功人士”一样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袁荣亲说,晴朗天最近接待了七八名男性“成功人士”,他们成功后反而觉得人生更没有意义。这些成功人士都已成家,但和家庭的关系都不理想。因为他们认为男人的责任就是给妻子和孩子提供优越的条件,但不善于沟通。结果,妻子慢慢有了抱怨,抱怨他不顾家,而他也不理解这种抱怨,“我提供了这么多,你还不满意”,于是越来越不愿意回家。

  学生怕社会压力警察怕职业压力

  广东省精神科学会主任委员、广州市脑科医院院长赵振环介绍,2003年广东统计的重症精神病发病率已高达千分之十五,“广东有将近110万人患病,每年新增的发病率约为0.03%~0.04%。”

  “社会心理环境是精神疾病的一个主要诱因。”赵振环指出,“广州市脑科医院每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有近5000人,30%~40%是大、中学生。学生的发病率,主要是来自各方的压力太大。”赵振环说,如今大学生要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学生则面临着来自家庭、学习等方面的社会压力,他们还处于思想未成熟期,各种诱因导致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波动。

  调查表明,在所有的应激性职业中,警察心理压力最大、心理障碍最多,属于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三高”人员,警察已经成为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而日前在遭遇“卡特里娜”飓风重创的美国新奥尔良市,更是爆出压力过大以致两名警察自杀身亡的消息。

  “我在门诊遇到了11名前来就诊的警察,他们有夫妻关系不和谐的、有工作压力大的……但在我看来,很大一部分是和警察这份职业有关。”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门诊尹平副主任认为,精神病人增多确实和压力有关,而压力最直接体现就是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正是高风险、高强度等职业特殊性因素导致警察成为身心健康受损的高危人群。

  护士心理包袱可能比医生更重

  武警医院一位急诊科医生说,“其实我们才是真正压力大,几乎每天都可能面临吃官司的局面。”他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虽然吃官司的事“不常有”,但“被病人谩骂、威胁却是常有的”,“哪个急诊科医生没有被骂过?被殴打都不稀罕。”

  “急诊科医生风险最高,但整容科医生耐受性最强。”珠江医院整形美容科王医生告诉记者,“每年都有不少整形科医生转行,就是因为受不了病人无止境的纠缠。”“他非要说自己没整好、非得天天缠着你闹你能怎么办?”整容科医生由此自嘲自己的工作是“手术半小时,安抚大半年。”

  据一位曾经在同行中做过调查的心理医生告诉记者,“护士的压力可能比医生更大,更容易被忽视。”他说:“医生的社会地位在人们看来普遍要比护士高很多,而且是有专业技能的,而护士却常被病人理解为纯服务性质,干得好不好全凭病人的感觉。几乎每位护士都曾遭遇病人的无理取闹。”他说,护士待遇上比医生低很多,另外,“医生越老越吃香,护士越老越没价。”因为护士往往缺乏良好的职业前景,部分人认为“到头来也就是熬成护士长”;而医生却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更受院方和病人的欢迎。

广州日报 2005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