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706代血浆引起的肾损害
2005年4月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第8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莲必治注射液有引起急性肾功能损害的风险;羟乙基淀粉40、20氯化钠注射液可导致肾功能损害;克银丸可导致肝损害和剥脱性皮炎。
1988年至2005年3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706代血浆”、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羟乙基淀粉20氯化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共84例,其中肾功能衰竭1例。而近年来,有关706代血浆、羟乙基淀粉40、20氯化钠注射液导致肾功能损害、肾衰的时有报道。
如1994年张良等报告,静滴706代血浆致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年第5期),2000年秦巧萍等报告706代血浆致急性肾衰5例(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0年第3期),2001年赵秀珍等报告706代血浆致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14例(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年第2期),2003年王玮等报告706代血浆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6例(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年7期)……。
初步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至2005年2月数据,国内文献报道羟乙基淀粉20氯化钠注射液导致肾功能损害13例,“706代血浆”(未明确是羟乙基淀粉40还是20氯化钠注射液)导致肾功能损害116例。这不能不引起广大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
鉴于羟乙基淀粉40、20氯化钠注射液可导致肾功能损害,SFDA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临床应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肾功能、尿常规、尿量等指标,一旦发现少尿、蛋白尿升高应立即停药,及时对症治疗。老年人、原有肾功能损害及心脑血管疾患的高危人群,应慎用本药。
专家点评
北京协和医院李大魁教授:羟乙基淀粉是指一类药物的总称,分子量从1万多到20万不等,由于其分子量、化学结构的差异,其药理特性也各有不同。此外,适应证的不同也使得用法、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不同。
706代血浆属于低分子羟乙基淀粉,分子量在1万~4.5万之间。该药除作为血浆代用品外,国内临床还常将其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防治中,认为其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许多医生认为每年常规静滴706代血浆1~2疗程(7~14天),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且不论这一疗法是否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仅就用药而言,这一适应证往往用药时间长,累积剂量大,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高渗作用及其对肾小管的损害直接导致肾脏损害。
鉴于706代血浆这种肾损害作用,临床医师在应用中要严格掌握,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肾功能。也有必要对706代血浆降低血液黏稠度这一适应证进行系统的循证医学研究。
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如贺斯、万汶等血浆代用品,虽然都属于羟乙基淀粉类,但其分子量、化学结构特征与706代血浆有很大区别,这种体现在理化特征上的不同,使其在临床扩容效果、体内代谢和毒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与706代血浆均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应注意同类药物中有“中国特色”药品的安全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