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脑缺血能改善吗

  脑保护指在发生脑缺血之前进行的有关处理,而脑复苏则指在发
生脑缺血后进行的治疗。脑需要氧气,而脑的氧储备又很少。脑代谢
率很高,氧输送达到氧消耗的1~2倍时可满足需求。如果氧气供不应
求,则会导致一系列变化。遗憾的是,对于最终可导致细胞死亡的脑
缺血,人们并未完全了解相关变化及其后果,很多方面还在研究之中。
由于脑缺血最初源于氧气的供需失衡,所以很多治疗方法都是针对改
善这种失衡而进行的,即要么增加氧供,要么减少氧耗。

  改善氧供
  改善氧供的方法最常见的是:人为引起高血容量或非高血容量性
高血压。虽然这些方法在研究中常可以增加脑血流,但在临床上却并
不一定能改善病情的转归。而且控制性高血压疗法的最佳时机应该选
择在缺血期还是再灌注期进行,维持高血压在什么程度,要维持多久
等一系列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决定。对于由血液稀释的方法造成高
血容量与非血液稀释方法造成高血容量的疗效比较,目前也尚不明确。
不仅如此,这些技术还存在一定风险,对于老年人风险更大,比如使
用升压药可能会引起心肌缺血,高血容量也可能导致肺水肿等。

  减少氧耗
  1.麻醉药物
麻醉药物是在脑缺血期间降低代谢的重要方法。尽管人们发现巴
比妥昏迷法对于心脏骤停后全身性完全缺氧无效。但是目前,人们仍
用巴比妥类、异丙酚和其他麻醉药物来治疗不完全缺氧的情况。多项
有关局灶性缺血的动物试验以及在人体进行的一项不完全全身缺血(
体外循环下)研究均表明,预防性巴比妥治疗对脑缺血的确有一定作
用。有关这些药物对局灶性脑缺血(如颈动脉剥脱术、动脉瘤手术中
短暂的近端夹闭)的治疗效果目前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因此如果要给予此类药物,应该在脑组织缺氧前给药,而且在整个过
程维持用药。切忌盲目地认为药物会被缺血区域吸收而且作用会持续
至恢复正常血流。
  研究显示,缺血的细胞有两种死亡方式:坏死和凋亡。后者是程
序化的正常细胞死亡方式,但在缺血时可突然诱发细胞凋亡。离体和
在体的研究均证实,有些麻醉药物可能改善细胞坏死但并不能减少细
胞凋亡,这也许可以解释文献中的一些矛盾和阴性结果。
  另一些试验表明,麻醉药物带来的有利影响并不持久,麻醉组和
清醒对照组在14天后坏死灶大小没有明显差异。这打击了人们使用麻
醉药物进行脑保护的热情。更令人不解的是,我们在啮齿类动物进行
的异丙酚研究显示,异丙酚组与对照组比较,到21天时坏死灶的大小
无显著差异,但异丙酚组功能更为正常,提示功能转归与坏死灶大小
之间不吻合。
  2.低温法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低温的潜在治疗效果。上世纪70年代末
和80年代初在麻醉方面的一些文献报道了即使轻度低温也可以达到明
显的脑保护作用。遗憾的是,这些文章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
87年迈阿密的研究者在《STOK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轻度
低温即对试验性脑缺血有很大改善作用。有媒体对此进行报道,最终
这篇文章使脑卒中学术委员会制定了相关的备忘录。这项研究否定了
以前在未对温度进行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大量试验的有效性,也促进
人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
  头部损伤:早期在头部损伤病人中进行的令人瞩目的研究发现,
低温可以改善病人的转归,使升高的颅内压降低。但是,一项大样本
量的多中心研究(NABISH)被中途终止。这是因为无效性分析表明,
即使继续增加样本量,仍无法发现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差异,即总的结
果表明低温对病人并没有什么好处。该研究确实发现颅内压被降低,
但并不改善病人的转归。
  心脏停搏:最近发表的两项研究结果均提示轻度低温对于院外心
脏停搏后复苏成功病人可以降低神经系统的损伤,这两项报道分别来
自澳大利亚和欧洲。欧洲的研究中低温组在复苏开始后4小时内通过
冷空气和冰袋将病人体温降至32~34℃,维持低体温24小时,然后被
动复温。澳大利亚的研究试验组由医务人员在复苏地点进行降温,维
持低温33℃12小时,然后进行主动复温。在欧洲的研究中,6个月后
低温组中55%的病人神经系统转归较好,而非低温组中39%的病人得
到较好的转归。澳大利亚的研究中则分别为49%和26%。由此,现在
很多重症监护科都采用低温来对心脏停搏的病人进行脑保护,无论这
些病人是心源性心脏停搏,还是非心源性心脏停搏。
  脑动脉瘤手术:大部分研究文献均表明轻度低温的脑保护作用,
支持人们在脑缺血发生之前和发生时对病人进行降温。术中对脑动脉
瘤进行夹闭是少有的可预测性脑缺血情况,因此不难理解许多医疗中
心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人为的低温。最近完成了一项大样本、国际临床
试验,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夹闭动脉瘤进行了低温和常温的对
比研究。遗憾的是,研究显示轻度低温并不改善术后3个月的神经系
统转归,但研究者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将继续进行一年的神经/心
理转归随访。
  总体看来,虽然近十年来人们对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有了更深
的了解,但对于脑缺血的转归有明显改善作用的药物或方法依然没有
被发现。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AdrianW.Gelb教授2005.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