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急性心梗有创治疗并非万能

低危患者使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效果更好

 健康报讯(记者罗刚)国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日前投书
本报,指出介入、搭桥等有创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可能并非
人们想象的那样出众,技术以外的诸多因素所起的作用其实更为重要。
  胡大一引述《美国医学会杂志》新近发表的一项研究表示,有创
技术并非不好,但更应该强调的是如何使先进技术真正早期到达最需
要的高危患者。该项研究对全美近16万名急性心梗老年患者进行长达
7年(平均3.6年)的随访后发现,与使用强化的有循证医学证据药物
者相比,那些常规接受有创伤治疗(介入、搭桥)患者的远期预后(
死亡率)并未见明显改善。
  这一似乎“意外”的结果其实并不难理解——成本高的创伤性治
疗技术改善预后的优势可能主要体现在急性心梗的高危患者,而在广
泛使用这些技术条件的地区存在不分高危低危,过分或过度使用这些
技术的状况。事实上,在低危患者中,充分使用可改善预后的药物(
如β阻断剂)将使创伤治疗进一步获益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加上创伤
技术本身导致的并发症与死亡,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可能在高危
患者中的获益。
  胡大一教授认为,这一结果对我国救治急性心梗有深刻启示:创
伤技术在国内各级医院迅猛开展,医生培训、机构与设备的评估与准
入该怎样完善?“时间就是心肌”,可真正具备一天24小时、一年36
5天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救治队伍的医院又有多少?患者发病后未
及时呼叫急救系统,或无序转送和流动,怎样避免这种无谓的时间损
失?医生的经验与水平对患者预后起关键作用,如何提高基层医生药
物治疗水平?他提出,应科学、适度、规范地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实
现“硬技术”的“软着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到达最需要的病
人,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