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开发儿童潜能切忌揠苗助长

  能力是怎样产生的
  不同物种的个体,其生存和适应外环境的能力和技巧不是出生就
具备的,而是伴随个体的生理成熟及不断学习和训练逐步获得的。在
进化过程中,对尚未进化到高级阶段的物种而言,过早的环境压力和
过度的能力要求,有可能造成物种伤害,阻断进化,淘汰不适宜的物
种。
  人类也循此规律。在人类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当尚未达到某阶段
生理成熟度时,给予成熟阶段所具有的能力和技巧训练,企图使儿童
超前获得成熟阶段所具备的能力和技巧,不仅违反生理学规律,也是
无法实现的。

  儿童早期发展的本质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儿童早期发展的本质是获得生存和适应能
力。通过适时、适度的刺激,儿童的潜能是可以得到良好表达和发挥
的。所谓潜能,是生物体潜在的能力,而不是已经表达出来的能力。
如果进行过早、过量、不适宜的刺激,就会抑制儿童潜能的表达,甚
至造成潜能不表达或异常表达,而且往往是无法恢复的。令人遗憾的
是,时下社会上揠苗助长的做法比比皆是,这对儿童身心健康将造成
难以估量的损伤。

  开发儿童潜能的方法
●适宜刺激。刺激与应答是生理学的基本现象。但刺激应当是适
宜的。适宜刺激不仅指给予的时间(即对多大的孩子,进行什么样的
刺激),还指刺激形式、强度、频率、内容、程度、强化方式和奖惩
等。有适宜刺激,机体便予以适宜应答。久而久之,机能增长,技能
纯熟,这就是个体现实表达出来的能力。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和训练的
过程。
  ●个体化原则。基因的多态性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和差异。同样
的一个刺激,对某些个体是适宜的,对另外的个体可能就是不适宜的。
因此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刺激应当是个体化的。

  儿童早期发展的关键
  只有在儿童获得适宜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儿童早期发展才有坚
实的基础。因此,儿童早期发展的关键应当是保护和促进儿童的生理
成熟度。主要包括:
  ●使儿童获得与生存有关的生物学能力,诸如视、听、触、嗅、
味等基本能力。儿童在出生时,就开始获得这些基本生物学能力,在
出生6个月内不断发育完善。在此期间,婴儿不断通过适度刺激,感
知外部世界,熟悉双亲、看护者和自己身体各部位。在6~24个月期
间,翻身、爬、坐、站、行、跑的能力渐次获得和完善。这些生长发
育过程实际上是镶嵌式重叠并进的。
  ●使儿童获得情感、思维、语言和辨认等心理行为能力。这种心
理行为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在不同的婴幼儿之间会有很大差异。
此时,如果用日历年龄来判断儿童生长发育状态就会产生误差,有人
误以为孩子能力有高低或教育方法有优劣。
  所谓日历年龄是一种时间指标。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日历年龄不
宜作为判断儿童生理成熟度的指标,也不能在能力发育时作为基准评
价参数来使用。
  据观察,在365天的时段内,婴儿的生理成熟度可以相差3~5个
生长速率阶段,尤其是在高速生长期和快速生长期(相当于生后0~2
4个月)内。即使是在低速生长期内,儿童冬春季的生长速率也有很
大变化,生理成熟度的变化幅度也很大。用生长速率来对相同日历年
龄的儿童重新分组时可以看出,所谓能力强和能力差的个体,不过是
处在两个不同的生理成熟度区段内。

  如何判断生理成熟度
  这是基础儿科学的一项前沿科研课题。在长期纵向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骨骼发育值是一个有意义的、便于掌握的判断生理成熟度
的指标。
  在学龄前期(0~6岁),我们推荐使用线性生长的速率进行评价。
在学龄期(7~18岁),我们推荐使用骨龄进行评价。这是因为线性
生长(即身高)容易受营养、喂养、遗传等因素影响,而较少受短期
喂养行为的干扰;在同一种族的人群内,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参照性。
而遗传因素对5岁以前儿童的身高并无重大影响,只在青春期身高突
增和获得最后身高时起一定作用。
  我国儿童平均身长年增长值为:1岁25cm,2岁35cm,3岁45cm,4
岁50cm,5岁60cm,6岁70cm。

  判断成熟度 把握关键期
  对身高生长速率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多数儿童生后0~3个
月、15~18个月、24~27个月、36~42个月、48~54个月和60~66个
月,为0~1岁、1~2岁、2~3岁、3~4岁、4~5岁、5~6岁儿童生理
成熟度转变关键期。生理成熟度转变关键期是重要的能力获得期,非
关键期往往是原有能力的积累期。两期交替前进,形成儿童能力获得
的发育周期。能力获得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由于婴幼儿生理成熟度及其判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知识领域,
因此在实际应用和熟练掌握上存在一定难度。但人们必须认识到,只
有经过专门训练或在执业医师指导下,正确掌握儿童(特别是婴幼儿
)期生理成熟度的规律,仔细观察每个儿童的生长发育进程,因人而
异地进行适宜刺激、适度训练和教育,才有利于儿童潜能开发和能力
获得。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宗一 200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