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发现基因变异可能导致精神分裂一种新的基因在可能使人罹患精神分裂症的诸多因素中“脱颖而出”。如果后续工作能够证明这一发现,那么这项成果将为研究人员研制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药提供有益帮助。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常会出现幻觉、错觉,并且病人的社会技能也会出现退化。研究人员相信,这种疾病80%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其次是由环境因素和生理学因素造成的。迄今为止大约已经发现了10种不同的基因可能与不同程度的精神分裂症有关。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染色体与精神分裂症有着直接关系,这其中至少包括5号染色体中的两到3个较大区域。 为了彻底搞清5号染色体在其中到底起了哪些作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分子精神病学家Hugh Gurling和同事对450名患精神分裂症的志愿者以及450名没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的志愿者进行了调查。不同版本的基因能够在它们序列中的单一位点产生变异,研究人员将这些基因变异称为SNPs。研究小组发现,与那些没有患病的志愿者相比,一些特殊的SNPs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尤为常见。研究人员在3月25日的《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其中两种SNPs位于一种名为Epsin 4的基因中。研究人员表示,Epsin 4主要负责制造一种与包装和释放神经传递素有关的蛋白质,神经细胞利用神经传递素与其他神经细胞“交流”,现在看来,很显然,精神分裂症与Epsin 4的变异有着直接关系。 美国马里兰州Bethesda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分子遗传学家Richard Straub指出,科学家需要在其他人群中复制出这一发现从而排除附近那些至今尚未确认的基因。精神病学家Doug Levinson特别强调,现在就对Epsin 4是否与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有关下结论为时尚早。但是他认为,如果对精神分裂症展开全力以赴的研究,“或许在5到10年内我们能够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群芳 译自www.sciencenow.org,3月3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