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唑吡坦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国台湾 台湾大学精神科     Yue-Joe Lee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苯二氮类是治疗失眠的主要药物,但其安全性并没有最初预期的那么好。近20年来,非苯二氮类催眠药的问世使得安全性有很大改善,近年来,间断或按需使用催眠药越来越受到重视。

     失眠总的治疗目标是,打破失眠的恶性循环,减少引起睡眠障碍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纠正觉醒过度(见图1)。药物治疗失眠的原则有以下6条:(1)对患者以往催眠药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2)了解他或她对药物治疗失眠的态度;(3)患者是否有接受药物治疗的适应证;(4)制定清晰的用药方案;(5)树立真正的“按需”使用非苯二氮催眠药观念;(6)联合非药物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甚至短期精神治疗。

    唑吡坦临床应用经验

     唑吡坦是一种咪唑吡啶类药物,为非苯二氮类。作用时间短,是一种高效催眠药,白天残留效应非常小,发生药物耐受、药物依赖和药物滥用的危险也较小。目前已在欧洲、美国、南美和亚洲80多个国家上市。

     在一项针对急性应激引起短期失眠患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服药最初两晚内,同安慰剂相比,唑吡坦显著加快正常睡眠结构的恢复,缩短睡眠潜伏期,改善睡眠质量。

     在另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两组慢性失眠患者分别服用唑吡坦或安慰剂,每周2晚,5周后采用多导睡眠描记评估法,比较两组患者各睡眠阶段所占时间的百分比。结果显示,唑吡坦组患者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提示唑吡坦诱导的睡眠非常近似自然睡眠。这一结果亦经其他多导睡眠描记研究证实,提示治疗剂量的唑吡坦对睡眠整体结构几乎没有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唑吡坦可增加慢波睡眠时间的比例,这与正常睡眠者睡眠被剥夺一段时间后睡眠自然恢复情况类似。而无论是短效还是长效苯二氮类药物,均有增加2期浅睡眠时间的趋势,而以牺牲慢波睡眠为代价。另外采用唑吡坦治疗4周后,从持续睡眠的潜伏期和睡眠效果看,未发现患者耐受的明显证据。

    唑吡坦安全性

     关于唑吡坦的安全性,对欧洲60000多例患者进行的上市后监测数据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低。在美国进行的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唑吡坦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近似,不超过7%,这一数据已被1996年美国临床医师手册援引。70项共纳入4000例患者的研究数据显示,服用唑吡坦发生第二天残留效应的危险非常小。在日常临床实践中进行的开放监测得出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与对照临床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

     许多研究对唑吡坦引起失眠反弹和耐受的危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无发生上述两现象的客观证据。一项对睡眠实验室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显示,中期和长期服用唑吡坦引起的耐受非常少。一项研究比较了2晚单盲安慰剂基础用药阶段、28晚双盲治疗阶段和3晚单盲安慰剂替换阶段的多导睡眠描记数据。结果显示,在3次停药的任一夜晚,持续睡眠的潜伏期和睡眠效果均与基线时无显著差异。受试者的报告证实,停用唑吡坦不会导致失眠反弹。相反,服用三唑仑后,在停药第一晚,患者睡眠潜伏期显著延长,睡眠效果显著降低。

     在临床上,催眠药通常处方给老年人群,可能会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临床大量数据表明,唑吡坦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对老年失眠患者服用唑吡坦和其他短效苯二氮类催眠药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唑吡坦引起的困倦和疲乏发生率低于羟基安定。神经过敏发生率低于三唑仑。这些研究总的结论是,唑吡坦5 mg用于老年人安全有效,通过严格注意药物标签,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由镇静引起的最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果老年患者对5 mg能很好耐受,但没有达到最佳效果时,可采用10 mg。

    唑吡坦联合非药物治疗策略

     在另一项双盲、随机、平行研究中,两组慢性失眠患者分别接受唑吡坦10 mg或艾司唑仑2 mg,同时联合标准的短期精神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均停药,继续非药物治疗。最初3周的数据显示,唑吡坦组与艾司唑仑组疗效无显著差异,在停药1周后的非药物治疗阶段,唑吡坦仍有治疗效应,而艾司唑仑组则有反弹或睡眠障碍复发趋势(见图2)。唑吡坦组的依从性亦优于艾司唑仑组。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类似,但艾司唑仑组头痛发生率显著高。两组白天行为和对记忆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安然 摘译自CNS Drugs 2004,18 Suppl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