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内用抗真菌药物研究新进展

     为适应深部真菌感染不断增多的现状,内用抗真菌药物也在飞速开发之中,其发展趋势为低毒、广谱、高效,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降低多烯类药物的毒副作用

     近年来,为了发挥多烯类抗真菌药物的高效抗真菌作用,同时降低其对机体的副作用,人们对传统两性霉素B进行了改造,脂质型两性霉素B的问世正反映了这一趋势。目前临床已上市的脂质型两性霉素B主要有三种类型: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两性霉素B脂质体复合物ABLC及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ABCD。其抗菌谱与传统两性霉素B相同,但更多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丰富的器官,减少了在肾脏的分布,从而减低了药物的肾毒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即刻反应,既改善了患者的耐受性,又保证了药物的疗效。

    (二)筛选新结构和新作用机制的

    抗真菌药物

     与哺乳动物相比,真菌最独特的分子结构就是细胞壁,发展以真菌细胞壁主要成份如几丁质和葡聚糖为作用靶点的药物,毫无疑问可以降低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发现了数以百计的新型化合物,目前在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是脂肽类抗生素,如作用于葡聚糖合成的棘白菌素类的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前者已被批准用于难治性曲霉感染和念珠菌感染的治疗,另外作用于几丁质合成的尼可霉素等,将来也有望用于临床。

    (三)唑类药物的优化和开发

     唑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去甲基酶而引起羊毛固醇的积聚以及麦角固醇的缺乏,从而导致细胞膜功能障碍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其中三唑类的氟康唑最常见,该药临床应用广泛,在真菌感染的防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近年来丝状真菌感染如侵袭性曲霉病不断增多的形势,有效防治侵袭性真菌感染,有必要对已有唑类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进行结构改造或开发新剂型。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在氟康唑结构基础上开发的伏力康唑,该药抗菌谱广,对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氟康唑无效的霉菌都有良好的抑制活性,目前已被批准用于难治性曲霉感染的治疗。另一例是在伊曲康唑胶囊基础上开发的口服液和静脉制剂,分别对口咽和食道念珠菌病及侵袭性曲霉病的治疗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