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处方药广告告别大众媒体时……
央视2003年广告招标,“创收”33.14亿,比去年增长26%。桂
林三金制药以1.8062亿元荣登标王宝座。但是,由于从今年12月1日
起,处方药一律不得在大众媒体发布广告,与去年竞标的场面相比,
在今年的竞标会上,医药行业已风头不再,代之而起的是手机、食品
和饮料企业。
其实,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出现在电视荧屏的药品广告基本
难觅处方药的芳踪,而锁定在感冒、去火及皮肤外用药等OTC品种上
或企业形象上了。桂林三金的主打产品西瓜霜润喉片和妇科千金片,
便是家喻户晓的非处方药。时下,对尚未有效建立品牌形象,缺乏市
场影响力的企业来说,该考虑今后的品牌推广、产品营销之路如何走
了。
外企:经验丰富,处变不惊
处方药不能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是国际惯例,外企早已习惯了。
他们来华的目的并不是想在热热闹闹的非处方药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而是要在实力薄弱的中国处方药市场上独领风骚。据辉瑞公司一位大
区经理介绍,他们的营销方式大致有3种:一是在专业媒体上刊登广
告;二是在全国50个大中城市共有近400名医药代表,直接面向医生
推广药品;三是与政府或社区药店合作,面向缺乏医疗常识的大众开
展疾病教育。在面对医生推广药品方面,西安杨森公司做得相当出色。
该公司市场部康经理说,处方药退出大众媒体后,医药公司销售人员
的市场工作将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他们直接面对市场,他们对终端的
控制和对消费者的了解,是公司做好市场工作的前提。杨森公司已有
一支由140多位医学院本科以上的高素质人才组成的销售队伍。针对
医务工作者,该公司的推广分为两种:临床推广会和上门拜访。临床
推广会就是邀请医院的医务人员参加,由公司销售代表组织介绍药品
相关知识,在业界,早已有“史克的广告,杨森的会”之称。
禁止处方药广告投放大众媒体后,对医院的病历本、药店的灯箱
的争夺正在激烈展开。处方药为争取更多的消费者,见缝插针,抓住
每一个露脸的机会。
另外,对应于我国目前药店仍然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共存共卖的情
况,对药店店员的教育也是商家看好的终端促销点,一些外企OTC的
二线品牌(介于畅销与滞销之间的品牌)已经开始了针对店员的培训。
国企:另辟蹊径,力创特色
国企除了不断学习外企经验外,也开始打出一些特色牌。以哈药
为代表的企业注重公益广告牌。从去年元旦开始,哈药六厂在全国绝
大多数电视台播出公益广告。在经历了最初级和原始的密集式广告投
放之后,哈药开始加强企业形象的深层塑造。海王集团则以非处方药
带动处方药,通过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的广告,慢慢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从而带动处方药的销售。这一策略的实施已经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川全发药业公司亮出了加强售后服务的品牌,率先在当地药企中作
出了“不满意可退、用不完可退、假一罚十”的承诺。据全发公司一
位负责销售的刘经理介绍,自履行此项承诺后,要求退货的患者反而
减少了许多,而销售额却增加了近两成,归根结底是诚信赢得了人心。
医药企业通过树立“人本”的经营理念,将药品的“售后服务”纳入
计划,以此赢得消费者的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