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巴利”研究有进展
健康报讯(记者曾繁玉)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马建军等人近年
在研究格林—巴利综合征时,在国际上首次从病原菌和宿主易感染两
个环节入手,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空肠弯曲菌的致病机理,为该病防
治开辟了一条新路。这项成果日前获河南省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种周围神经系统急性炎症性脱髓
鞘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定论。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感染后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空肠弯曲菌感染有关。马建军等认为,除致
病菌所致的免疫反应因素外,其中一定还有宿主易感性的因素。因此,
决定从病原菌和宿主易感性两个环节入手,对本病进行系统研究。他
们随机选定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85名,采集了患者发病1~27天内
的血清及大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直肠弯曲菌IgG、IgM、
IgA抗体和抗GMI抗体,对分离到的163株空肠弯曲菌的主要外膜蛋白
基因进行详细分析,发现了HS-19:Gj(fla)-1:momp-1菌株是
空肠弯曲菌的一个特殊类型,为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空肠弯曲菌的致病
机理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他们还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免疫
相关基因进行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TNFa2(100bp)等位基因
片段与空肠弯曲菌感染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密切相关,并推测此等位
基因可能是该病的免疫易感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