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研究细胞凋亡意义何在

——解析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
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
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基因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对它
们的研究又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
为”,这些细胞死得有规律,似乎是按编好了的“程序”进行的,犹
如秋天片片树叶的凋落,所以这种细胞死亡又称为“细胞凋亡”。
  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诞生固然非常重要,
但细胞的死亡也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受
精卵分裂逐步形成大量的功能不同的细胞,发育成大脑、躯干、四肢
等。在发育过程中,细胞不但要恰当地诞生,而且也要恰当地死亡。
人在胚胎阶段是有尾巴的,正因为组成尾巴的细胞恰当地死亡,才使
我们在出生后没有尾巴。如果这些细胞没有恰当地死亡,就会出现长
尾巴的新生儿。从胚胎、新生儿、婴儿、儿童到青少年,在这一系列
人体发育成熟之前的阶段,总体来说细胞诞生的多,死亡的少,所以
身体才能发育。发育成熟后,人体内细胞的诞生和死亡处于一个动态
平衡阶段,一个成年人体内每天都有上万亿细胞诞生,同时又有上万
亿细胞“程序性死亡”。
  在健康的机体中,细胞的生生死死总是处于一个良性的动态平衡
中,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人就会患病。如果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
就可能导致细胞恶性增长,形成癌症。如果不该死亡的细胞过多地死
亡,比如受艾滋病病毒的攻击,不该死亡的淋巴细胞大批死亡,就会
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艾滋病发作。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科学家就开始探索“程序性细胞死亡”
的奥秘。要揭开这一奥秘,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对象,像细菌这
样的单细胞生物太简单,而像哺乳动物这样由大量细胞组成的生物又
太复杂,科学家最终选择了线虫。线虫长仅1毫米,细胞数量不多,
功能也不复杂,而且它身体透明,便于用显微镜观测。
  布雷内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正确地选择线虫作为研究对象。
这一选择使得基因分析能够和细胞的分裂、分化,以及器官的发育联
系起来,并且能够通过显微镜追踪这一系列过程。霍维茨发现了线虫
中控制细胞死亡的关键基因并描绘出了这些基因的特征。他揭示了这
些基因怎样在细胞死亡过程中相互作用,并且证实了相应的基因也存
在于人体中。苏尔斯顿则描述了线虫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细胞分裂和分
化的具体情况。他还确认了在细胞死亡过程中发挥控制作用的基因的
最初变化情况。
  这3位获奖者的成果为其他科学家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提供
了重要基础,后来科学家又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科学家
们发现,控制“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有两类,一类是抑制细胞死
亡的,另一类是启动或促进细胞死亡的。两类基因相互作用控制细胞
正常死亡。如果能发现所有的调控基因,分析其功能,研究出能发挥
或抑制这些基因功能的药物,那么就可加速癌细胞自杀,达到治疗癌
症的目的,提高免疫细胞的生命力,达到抵御艾滋病的目的。
  目前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已经开始利用“程序性细胞死亡”机理,
研究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的新方法,一些医药生物科技公司已经开始进
行这方面的临床实验。不久的将来,由今年这3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获得者开创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机理研究将可能在人类战胜疾
病中发挥出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