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自然》:婴儿呀呀学语是有意识的语言活动(图)


研究人员发现当婴儿呀呀学语时嘴右侧就会张得更大一些(图左)、咧嘴笑时嘴左侧就会张得更大一些(图中),而当他们发出与语言无关的声音时嘴的左右两侧是对称的(图右)

  美国华盛顿8月29日消息,据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报道,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婴儿在学会说话之前的呀呀学语也许就是他们语言道路上的重要的里程碑,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劳拉-佩蒂托说:“婴儿在学会说出第一个字之前都会发出令人费解的声音,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就象每个人都要经历青春期一样,每个婴儿都会经历呀呀学语这个阶段。”

  佩蒂托表示,目前研究人员对于呀呀学语仅仅是婴儿嘴部类似哭和咀嚼的一种机械运动还是学说话之前必经的一个初步阶段一直争论不休,他说:“针对这一问题做出的回答对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些专家认为,人类学会用语言交流完全是一种偶然,也许我们的祖先发现他们能够通过咽喉的运动来发出不同的声音于是语言就渐渐形成了,但也有专家表示,语言是区别人类与动物的最根本标志,人类的大脑本来就有语言中枢功能,人类注定会通过语言或文字交流,而动物却做不到这一点。

  佩蒂托表示,他们这次研究就是为了证明婴儿的嘴部运动与语言的形成有一定关系,而不仅仅是机械运动,这样将可以证实人脑的确让人类具备了用语言交流的潜能。

  此前研究人员已经注意到,当人说话时嘴右侧就会张得比左侧大一些,这是因为大脑的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这个半球负责控制右半边脸的运动。于是,佩蒂托等人就对5名父母说英语的婴儿和5名父母说法语的婴儿进行了嘴部运动扫描,结果发现了三种不同的嘴部运动方式。

  呀呀学语这种声音中有重复出现的音节,但缺乏明显的意思,而非呀呀学语的声音中则不具有重复出现的音节,这类声音包括“阿”,而咧嘴笑则是第三种。在对婴儿嘴部录像画面进行一桢一桢地分析之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称:“如果婴儿的嘴部运动完全是一种类型,那么我们不应该看到他们在微笑、打吹欠、哭或是发出重复的“大大”声时嘴部运动会有什么区别,但事实是,我们的发现正好相反。“

  研究结果显示,当婴儿呀呀学语时嘴右侧就会张得更大一些、咧嘴笑时嘴左侧就会张得更大一些,而当他们发出与语言无关的声音时嘴的左右两侧是对称的。研究人员指出,大脑中的语言中枢早在婴儿时期就已经非常活跃了。结果还显示,位于大脑右半球的情感控制中枢与婴儿的微笑有关,它使得婴儿咧嘴笑时嘴左侧就会张得更大一些。

  佩蒂托说:“我们的发现证实了呀呀学语的确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活动,但是至于每个婴儿何时能够开口说第一句话现在还是一个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婴儿开始伊呀学语时,离他们开口说话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