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瘤生存与生存质量
——肿瘤治疗新概念
经典的肿瘤治疗模式———肿瘤完全杀灭的概念,在强调整体医
学的今天,已显出其弊端,它往往会造成肿瘤的过分治疗。目前国际
上已将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作为重要指标,列入肿
瘤疗效评价标准。
“无瘤生存”与生存质量
经典的肿瘤治愈概念认为: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的惟一条件是各
种治疗手段所能达到的无癌程度。换句话说,治疗癌症必须杀灭或清
除最后一个癌细胞,为此人们曾经追求扩大根治的手术、强化或冲击
化疗、根治性放疗等。然而事与愿违,迄今为止,上述治疗所能达到
的最高疗效仅仅是临床治愈,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
问题,而且患者治疗后普遍出现生存质量下降,甚至因不能耐受继续
治疗而死亡。由此关于肿瘤的疗效评定标准问题引起愈来愈多的学者
的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为完全缓解(CR)、
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病变扩展(PD)。“无瘤生存”是
现代医学治愈肿瘤的标准,即肿瘤的治愈必须清除体内所有的恶性肿
瘤。按照这个标准,临床上的“CR”并没有治愈。从肿瘤细胞增殖动
力学及抗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来考虑,要达到体内肿瘤细胞的完
全消灭,几乎是不可能的。规律揭示,一个体内细胞恶变后,一般经
过30次倍增(分裂增殖),当细胞数达109个时,可形成约1cm直径的
肿瘤,成为临床可诊断的肿瘤病灶。而抗癌药物杀灭肿瘤细胞遵循“
一级动力学的规律,即一定量的抗癌药物杀灭一定比率、而非固定数
量的恶性细胞。因此,肿瘤细胞即使被杀灭99.999%,即达到5个对
数级杀灭,体内残留肿瘤细胞,此时,临床上并不能查出任何肿瘤,
达到了“CR”。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残留的肿瘤细胞又开始增殖倍增,
又出现了肿瘤的临床复发。况且,目前的治疗手段,即使全身治疗的
化学药物,对于许多肿瘤尤其实体瘤来讲,是很难达到“CR”的效果,
且经过反复给药后,肿瘤细胞往往产生抗药性,使治疗敏感性降低。
所以,现阶段治疗后即使肿瘤在短时间内能达到“CR”,但其远期效
果仍十分不理想。由此,加拿大的Schip-
per教授1994年在关于癌瘤概念的新模式中提出,有效的治疗并
不需要肿瘤的完全消退,机体的反应对癌症治疗最为重要。这一观点
与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特点———带瘤生存相一致,也说明了
带瘤生存有其科学性。著名肿瘤学家孙燕也指出:“人们不再满足于
将肿瘤治好而病人变成残废或功能严重失调因而过着悲惨生活的情况。
‘病是好了,人也残了’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生存质量的
引入是医疗模式转变的具体运用。
“带瘤生存”与生存质量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点,是通过稳定瘤体、改善症状来达到“带
瘤生存”的目的,其有效病例的疗效特点与现代医学治疗的最大差别
是:前者,瘤体缩小或瘤体缩小不明显,但生存期延长,自觉症状明
显好转;后者,瘤体在短时间内可能被切除或明显缩小,但很快复发,
肿瘤增大,生存期无明显延长,生存质量迅速下降。以肝癌、食管癌、
贲门癌、肠癌、肺癌的治疗为例,由于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症
状不明显,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情已进入中晚期,能手术治疗的患
者只有5.3%,而手术后的肝癌患者多在6个月左右转移、复发。化疗
是治疗肝癌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毒性大,其疗效不理想,半年以上的
生存率较低;手术、放疗、化疗对食管癌、贲门癌、肠癌的治疗痛苦
大,代价高;小细胞肺癌作为化疗敏感性肿瘤,虽经强烈化疗,部分
病人可达到“CR”效果,但复发率较高;占肺癌70%~80%的非小细
胞肺癌,除能早期手术的其中小部分患者获得长期生存外,迄今仍缺
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化疗对于此类患者而言仍属于研究性质而尚无标
准可言。且由于化疗的毒副反应,对机体免疫功能的严重打击而使病
人的生存质量迅速下降,病情发展。基因的治疗刚刚起步,目前仍处
于实验室阶段。显然,面对大量的Ⅲ—Ⅳ期的肝癌、食管癌、贲门癌、
肠癌、肺癌等中晚期患者,现代医学仍缺乏高效的治疗方法。据不完
全统计,这些患者半数以上转向中医药的辨证治疗,而且确实有许多
患者在治疗中受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生存期
明显延长。笔者多年来从事中医药治疗肝癌、食管癌、贲门癌、肠癌、
肺癌的研究,对上述中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
果,为他们减轻了痛苦,提高了生存质量,生存期明显延长,其中有
的患者肿瘤消失,有的缩小,有的带瘤生存多年。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目前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将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肿瘤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研究显
示,中医药在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具有明显
优势,综合治疗仍无法解决肿瘤复发和转移这一难题,而中医药治疗
恶性肿瘤是全面调节身体内环境和平衡,为人体对肿瘤的控制功能重
新建立提供条件,这就是中医药治疗肿瘤带瘤生存的疗效机理。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现代科学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中医药
学获得了跨文化的认同而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中医中药必
将为征服癌症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
曾志民 (2002.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