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心脏猝死的防治

  著名演员李婉芬和作家梁左的猝然辞世,使关心爱戴他们的人在
惋惜之余无不感到震惊。为什么来得这么突然?究竟是什么夺去了他
们看上去十分健康的身体?我曾与近十名医生讨论这个问题,他们的
答案出奇一致:心脏猝死!心脏猝死,尤其是发生在健康人或心脏功
能正常人的心脏猝死,已日益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并为此进行了
大量临床研究。虽然许多早期的治疗试验宣告失败,但近期的临床研
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心脏猝死的发生率很难准确统计,因为猝死是多数患者的首发和
致死表现,多数人无任何诱发因素或前驱症状,也无生前心脏疾患的
临床或实验室记录。此外,猝死发生时多数无心电图记录,或者死亡
后未能尸检。所有这些都给确定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带来困难。尸检
研究表明,9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冠心病或心肌病患者身上,病因诊
断部分在生前已经做出,部分在尸检中得到证实,而另有5%的猝死
者尸检时未见任何器质性心脏疾患。资料表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猝
死比以前认为的更为常见,尤其多发生在中青年,70%发生于40岁以
下的健康男性。美国每年约有40万例心脏猝死发生。近几年东南亚地
区如日本、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国的报告逐年增多,泰国男性公
民中特发性室颤(一种病因未明的心脏猝死)的年死亡率高达2.5/
万~4/万。特发性室颤幸存者在3年的随访期内,约25%~30%的人
复发室颤、晕厥或猝死,可见其复发率相当高。因此,对其进行积极
治疗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对有严重冠心病且曾有一次室颤的患者,可施行冠状动脉球囊扩
张术、血管内支架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因为心肌缺血可能是心室颤
动和猝死发生的重要因素或主要诱导因素。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
包括经验药物治疗和动态心电图(Holter)、电生理检查指导下的药
物治疗,以及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和导管射频消融术。
  那么,什么人容易发生心脏猝死呢?早期识别易发生心脏猝死的
高危患者,可以提供最有价值的原发性预防措施。但是,心脏猝死及
幸存者未能表现任何共同的临床特点,猝死发生时无任何诱因及先驱
症状,使这些病人首发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很难确定。有研究结果提示,
有心肌梗死病史、心功能差(LVEF<0.40)、心室晚电位(VLP)阳
性、电生理检查诱发多形性室速或室颤、动态心电图或运动负荷试验
记录到频发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等都属于心脏猝死高危人群。对这些
病人,应进行积极的治疗。
  用药物预防心脏猝死,首先应选择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
可显著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使相对危险下降19%)。对充血
性心衰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可显著降低其死亡率,但没有资料证实
β受体阻滞剂能预防充血性心衰患者心脏猝死的发生。最近进行的欧
洲心肌梗死胺碘酮试验(EMIAT)和加拿大胺碘酮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试验(CAMIAT)表明,β受体阻滞剂和胺磺酮有协同作用,对正在接
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加用胺碘酮,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死亡
率。以前认为,频发室性早搏可增加心脏猝死的危险,故对心肌梗死
患者常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室性早搏。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
)已证实这不仅无效,反而可增加死亡率。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
心肌梗死后是如此,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索他洛尔亦是如此,实验证明
胺碘酮用于心肌梗死后有效。EMIAT和CAMIAT试验旨在评价心肌梗死
后胺碘酮的疗效,前者按射血分数分组,后者按室性早搏标准分组,
两组虽然都能降低心脏骤停及心律失常的死亡率,但安慰剂组与胺腆
酮组相比总死亡率没有区别。另一项涉及5101例患者的调查分析新近
完成,发现胺碘酮治疗组总死亡率相对下降13%,因而认为胺碘酮可
能对患者心脏有轻度保护作用,且使用胺碘酮治疗不增加死亡率。但
迄今为止预防心脏猝死最有效的方法当属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
D)。随着技术的进步,ICD已经不再需要开胸植入,而是通过静脉途
径植入,就像体积稍大一些的起搏器。多中心自动除颤器植入试验(
MADIT)是第一个评估ICD疗效的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结果表明,IC
D对预防心脏猝死十分有效,且对终止室速或室颤也十分有效,ICD组
年生存率为96%,药物组为76%。因此,ICD应作为有致命性室性心
律失常患者和心脏猝死幸存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张海澄  (200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