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水平提高 我国儿童整体素质接近全球目标
我国于1992年制定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经过近10年的努力,儿童发展的24项全球目标有21项已经实现。儿童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儿童死亡率降低,健康水平提高。2000年,全国妇幼保健机构达到3180所,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90年代初的50.2‰和61‰下降到2000年的32.2‰和39.7‰,孕产妇死亡率从1989年的94.7/10万下降到2000年的53.0/10万,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消灭了脊髓灰质炎,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患病率从1990年的21%下降到2000年的10%,基本普及了食盐加碘。
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提高,男女童受教育差距缩小。到2000年,中国在8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由1990年的96.3%上升到2000年的99.1%,女童入学率为99.07%,男女童入学差异由1990年的2.91个百分点下降到2000年的0.07个百分点,小学5年巩固率由1990年的71.4%上升到2000年的94.5%,青壮年文盲率2000年下降到5%以下。
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努力为儿童生存、发展创造条件。2000年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覆盖率达到92.3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4.84%。
困境儿童受到特殊保护。孤儿、残疾儿童和流浪儿童得到政府特殊关怀和照顾。国家现有儿童福利机构110所,收养孤儿34000多名,SOS儿童村9所,收养孤儿900多名。此外,全国有各类康复中心、站、班近万个,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127个;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人数上升。1999年,残疾儿童在校生371625人,视力、听力语言、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73.4%;失学儿童得到救助。除政府投入外,共青团和全国妇联分别通过“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筹集捐款20多亿元,救助失学儿童和失学女童300多万人次。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