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四个治疗“思觉失调”的中心
香港医管局估计﹐香港一年有七百名青少年出现称为「思觉失调」的精神病先兆﹐但往往被误为青春期身心转变﹐延误逾年才求诊﹐严重者甚会恶化成妄想症等精神病。医管局昨日起共设立了四个服务中心﹐针对青少年患者提供诊治服务﹐连同公众教育部分﹐涉资共一千五百万元。
医管局思觉失调服务计划顾问医生熊思方解释﹐思觉失调是精神病前期的不正常状态﹐本身并非疾病。患者会出现幻觉﹑妄想﹑思想紊乱﹑语无伦次﹐容易与外隔绝﹐与不少精神病征状非常相似﹐但程度较轻微。失调成因主要是先天遗传﹑个人经验和压力﹐或误用药物等。不过患者多寡与目前的社会压力关系不大。
治疗延迟会导致病情恶化
他指出﹐国际资料显示﹐每一万人有五名思觉失调患者﹐估计与香港的数字接近。若按本地总人口七百万计﹐每年有三千五百个新个案。另一方面﹐国际案例发现有四成患者在二十五岁之前发作﹐显示十五岁至二十五岁的青少年是高危族群﹐发病率较其它年龄组别高。
他续称﹐香港未有思觉失调患者的分类和统计数字﹐而且患者往往在出现征状后一年半后才看医生﹐此时多已演变至妄想﹑抑郁及神经错乱等精神病﹐拖长康复期。
公众对思觉失调缺乏认识
负责此计划的另一顾问医生钟维寿说﹐公众对思觉失调缺乏认识﹐是患者延医的主要原因。医管局早前委托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在本月访问了三百四十名市民﹐发现接近八成受访者误以为思觉失调最易发生在中年或较年长人士身上﹐另有三成被访者不知道出现思觉失调征状时﹐应先向医生求诊。
熊思方坦言﹐思觉失调难以预防﹐若及早诊治﹐疗程约需一年﹐完全康复机会极高。针对青年这高危一族﹐医管局在玛丽﹑玛嘉烈﹑青山及沙田医院设立了思觉失调分区服务中心﹐提供评估﹑药物及心理治疗﹐预期一年接收七百个青少年新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