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砷,你藏匿何处

  我国对全国的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程度与范围、分布情况尚未进行
过统一调查。除已确定的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新疆、内蒙古、
山西等三省自治区)外,还发现宁夏、北京、吉林、浙江、青海和辽
宁等省区市存在饮水高砷地区,其他省区市尚不清楚(在内蒙古、山
西、新疆也还有新病区发现)。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除贵州省外,也
还可能分布于其他省、区。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大陆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环境砷水平与地方性砷中毒病情是不完全清楚的,这严重阻
碍了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治工作。为此,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研所与
全国各有关单位密切合作,开展了中国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
                      砷(As)
  砷(As)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非金属元素,在地表元素构成中
居第20位,有灰砷、黄砷和黑砷三种同素异形体。环境中的砷常以化
合物形式存在,常见的有三氧化二砷(As2O3)俗称石砒霜,易溶于水
,剧毒。砷的硫化物有雄黄(As2S2)和雌黄(As2S3)等。元素砷几
乎无毒。砷有3价与5价等不同价态,3价砷毒性大于5价砷。由此可知,
砷的化合物形式与价态在砷的毒性表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然介质中砷含量的本底值大致为:地壳砷含量为2~5mg/kg,
土壤中的砷5~10mg/kg,空气中砷0.005~0.1ug/m3,地面水中砷
一般<0.01mg/L,食物砷<0.1mg/kg。生物体内几乎都含有砷,人
也不列外。砷在人体内的含量居微量元素含量的第12位,总量约14~
21mg。微量砷对人体是无害的,古代至现代的一些药物和美容化妆品
中都含适量的砷。近几年中,人们用砷制剂治疗白血病收到了疗效。
综观全局,砷在正常接触和正确应用情况下,是不会导致人体中毒的。

  然而人的工作、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是千变万化的,一旦人体
接触高砷环境、摄入过量砷化合物,便会导致砷中毒。
  不同国家不同学者进行了砷及砷化合物的多次动物致癌实验,均
未能诱发出动物癌症。但是,根据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砷能致
人群皮肤癌与肺癌等多种癌症,所以砷已被国际癌症组织定为人类致
癌物。
  按接触砷剂量大小和病程进展可分为急性砷中毒、亚急性砷中毒、
慢性砷中毒。按过量摄砷来源可分为事故性砷中毒、职业性砷中毒或
工业性砷中毒、环境污染性砷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
  急性砷中毒大多为意外事故引起,严重损害胃肠道、呼吸系统、
神经系统等。重度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甚至死亡。急性
中毒的致死剂量为70~80mg。慢性砷中毒主要表现为皮肤改变和某些
周围神经系统症状。极少数长期慢性砷中毒病人的病情进一步发展,
可能发生癌症。
                    地方性砷中毒
  地方性砷中毒是指人群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长期摄入过量的砷
而导致的慢性中毒,其过量摄砷来源与砷在地球中的分布密切相关,
而不是事故性、工业生产过程或环境污染所引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特点,也是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色素沉着、
色素脱失、皮肤角化、严重者见鲍文氏病和皮肤癌,还可能与周围神
经损伤、心血管疾病、内脏癌相关。
  中国自1983年在新疆首次报告以来,又在内蒙古、山西发现饮水
型砷中毒,在贵州发现燃煤型砷中毒病例。1992年,卫生部正式认定
它为一种新的地方病,并列入国家重点疾病防治计划。地方性砷中毒
是发现最晚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地方病。
  地方性砷中毒诊断主要依据皮肤病变,即掌跖皮肤角化,轻度针
尖状,重者皲裂成菜花状;皮肤色素沉着或脱失,常见于躯干非暴露
部位。皮肤角化、着色与脱色同时出现者,称皮肤三联症。只在重病
区、老病区可见到皮肤癌。
  参考指标为其他原因难以解释的周围神经损害(肢端末梢神经感
觉或运动功能障碍及肌萎缩)以及尿砷或发砷含量明显高于当地非病
区正常值。
  我国地方性砷中毒分为饮水型与燃煤型以及台湾的乌脚病。
  饮水型砷中毒是因饮水含砷高所致,均是由于原饮地面水干枯,
改用不同井深的井水后出现饮水高砷,饮水砷含量最高者可达2~4mg
/L,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内蒙古、山西、新疆已确定有病区。据
估计,病区暴露人口200余万,地砷病患者1万余。内蒙古共有11个旗
县有地方性砷中毒病例分布,查出病人约3000人。例如在内蒙古临河
市一个村检查了187人,查出慢性砷中毒病人139名,患病率为74.3%,
病人皮肤损害严重,还有皮肤癌病例。山西省查出7个县区流行地方
性砷中毒,有4200余病人。
  1968年,在我国台湾省嘉义县和台南县,发现了人群中的乌脚病,
主要表现为肢端中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患肢局部变黑。经流行病学
调查考证,认为可能与饮水砷浓度相关。主流观点认为是一种慢性砷
中毒,流行地区多数水井饮水砷为0.4~0.6mg/L,通过改水降砷可
控制病情。
  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发生的原因为当地农民燃高砷煤做饭取暖,
炉灶无烟囱,玉米、辣椒等放于炉灶上层烘烤,使食物受到室内煤烟
污染,农民通过食入与吸入途径摄取大量的砷。
  燃煤砷中毒目前只发现于贵州省的4个县。在对62个村的调查中,
共查出病人2600人,据估计病区人口达20万。
  目前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治措施有:(1)对于饮水型地方性砷中
毒主要是寻找低砷水源,力求改用符合卫生标准的低砷水,或采用化
学方法降砷。(2)对于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主要是封闭高砷小煤窑,
提醒居民们应用低砷煤,改灶降砷。改进粮食、辣椒烘烤方式,防止
二次污染。(3)加强健康教育,认识危害。因高水砷常呈块状分布,
可告知居民们饮用本村低砷井水。
  实施改水降砷、理化降砷、改用低砷煤等措施投资大,任务重,
需各级政府长远规划,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采取因地制宜、因
户而异的防治措施。

梁超轲  (200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