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大肠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出现便血等表现,疾病多已处于中
晚期———

大肠癌悄悄逼近

  正值不惑之年的何某,近来腹部坠胀疼痛,便中带血。连续吃了
三个月的止血药,未见好转,到医院做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上长
有鸡蛋大小的肿瘤,形似烂菜花状,病理报告证实为大肠癌。何某十
分惊异:为什么肿瘤长到这么大自己却毫无症状?大肠癌与什么因素
有关?为此,我们走访了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李世荣教授。
                   发病率逐年上升
  李教授早在“七五”期间就开始致力于大肠癌早期诊断方法学的
研究。1986年开始研制免疫粪隐血试剂盒;1989年,创立了序贯粪隐
血筛检方法并率领课题组对华北地区10万余人进行了大肠癌的普查。“
八五”、“九五”期间,他的大肠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研究,两次获得军队科研攻关基金,荣获5项科技成果奖。提到大肠
癌的发病趋势,李教授介绍说,世界各地区及不同国家大肠癌的发病
率可以相差10倍以上。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如欧美、澳大利亚、新
西兰等国的大肠癌发病率均超过30/10万以上,而印度的发病率仅为
2/10万,某些非洲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甚至低于1/10万。我国近30
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大肠癌的患病率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10/10万,
上升至20世纪90年代的23.4/10万。发病特点是城市高于农村,男性
高于女性,中老年人高于青年人,且有逐年上升趋势。该病疗效与患
病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癌手术后5年存活率可高达90%以上;
而晚期癌即使手术,存活率也不足10%。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是根治大肠癌的关键。
                  大肠癌偏爱“美餐族”
  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饭店、酒楼,处处可见推杯换盏、
大快朵颐的“美餐族”。对于这些食客,大肠癌“爱你没商量”。李
教授分析说,现代人们的饮食结构是“三高一低”,即高热量、高脂
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这不仅可使血管粥样硬化,也可使肠道“油
腻”,易附着渣物,刺激肠壁,引起排便紊乱。加上城市一些人缺乏
体力锻炼,肠蠕动弱,使粪便堆积。粪便中许多有害物质,如“二级
胆酸”(致癌物)、细菌、残渣等潴留,对大肠癌的发生起到推波助
澜的作用。这些有害物还能引起肠道炎症。多年不愈的溃疡性结肠炎,
是发生肠肿瘤的基础。超过10年不愈的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应视为“
癌前疾病”。溃疡性结肠炎需要看消化科医生,全面系统地进行正规
治疗。经过治疗,大多数可以恢复。极少数病情较重,多年不愈的病
人一定要定期作防癌检查,切不可采取能忍则忍,能拖就拖的态度。
面对这种富贵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
酒,心理平衡的方针,在饮食方面提倡“金字塔”式的食物结构。“
金字塔”底由各种谷物如面食、米饭组成,塔的中部是蔬菜和水果,
塔上部是肉类、家禽、水产品、蛋类、豆类和奶制品,塔尖是油脂和
食糖。这样的食物结构有利于大肠癌的预防。
                胆囊切除的病人要小心
  胆囊是什么?李教授打了一个比方,他说:人的胆囊好比一个储
存胆汁的“水库”,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大部分储存在这里。我们吃
饭以后,特别是进食含油脂多的食物以后,胆囊收缩,把储存的胆汁
排入肠道,发挥帮助消化、吸收的作用。如果胆囊被切除了,胆汁无
处储存,便持续不断地排进肠道。被胆道细菌分解后,产生有致癌作
用的“二级胆酸”。这种致癌物常年作用于肠黏膜,可能会使肠黏膜
癌变。切除胆囊的患者应从饮食上格外注意,不要吃油腻的食物,特
别是不能吃煎、炸食品,尽量减少肠道内的“二级胆酸”的附着。可
多吃纤维素多的食品,以防止便秘,及时排除肠道毒素,预防大肠癌。

              大肠息肉是一个危险信号
  李教授指出,大肠肿瘤包括良性与恶性两种。大肠腺瘤性息肉是
一种良性肿瘤,它是生长在大肠腔里面附着在肠壁上的一种突起性病
变。多呈圆形、椭圆形或半球形,有的带有长蒂。多数病人最初没有
自觉症状,随着时间的延长,息肉逐渐增大,表面溃烂出血,出现隐
约不舒适感觉,直到大便中带血时才引起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大肠腺瘤性息肉可以发生恶变,生长的时间越长,
增长得越大,癌变率越高。医生主张,大肠息肉一定要尽早切除,以
防后患。但许多病人由于对大肠息肉的认识不足,延误就医而失去了
最佳手术时机。
  目前对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比较先进,用纤维结肠镜检查,很容
易发现大肠息肉,能准确地判断其部位、大小、形状及性质,并在镜
下就能将息肉切割掉,达到防病的效果。
                   请听医生的忠告
  目前,在中华医学会的组织下,北京军区总医院、同仁医院、天
坛医院等16家医院共同走向社会,开始大肠癌普查工作。经过对两万
余人检查发现,大肠癌的患病率为60/10万,其中,早期和较早期癌
占70%,且50岁以上的患病率比中青年人高2~3倍,这表明,大肠癌
有逐年上升趋势,为此担任“普查协作组”组长工作的李世荣教授特
别提醒患者,大肠癌的预防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早期发现是关键。目前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惟一方法是对没
有任何症状的人定期进行健康普查。大部分早期大肠癌和全部中、晚
期大肠癌患者,都有小量出血现象。这种出血有的能用肉眼看到,有
的是隐性的,肉眼看不到。此外,北京军区总医院还创立了一种能从
粪便中找到肿瘤细胞的方法,对于高危人群这种检查往往可以在肠镜
检查前确定患者有无肠道肿瘤。
  第二,了解自己是否有家族史。一个人的直系亲属中如有一个或
多个人患有大肠癌,就可能有大肠癌相关基因的遗传因素。在一定的
致癌因素的作用下,更容易患大肠癌。因此,对于这些人群,定期进
行普查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放射治疗后要警惕。许多研究资料显示,女性生殖器官(
卵巢、子宫)肿瘤接受放射线治疗以后,患直肠癌的机会明显增加。
因此,有下腹部放射治疗历史的女性应提高警惕,一旦出现便血、下
坠、排便习惯改变等,要及时进行检查。
  第四,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生命在于运动。有些人体检正
常,但常会出现浑身无力、头晕眼涩、记忆减退现象。这意味着你的
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状态使免疫力低下。因此根据自己的身体
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将有助于肿瘤的预
防。

张梅珍 庄海红  (200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