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要的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发现》:破解脑电波 测谎仪到底有多可靠

最新研究表明,人在说谎时,阴影部分的脑电波变化将有所不同

  人们普遍相信,不同的撒谎者总会暴露出相似的破绽:要么是某种无意识的小动作,要么是某些细微的生理反应。但事实上,戳穿谎言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自测谎仪问世之日起,对它的争论就从来没有中断过。测谎仪到底有多可靠呢?它能够有效地区分惊慌失措的无辜者和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的撒谎者吗?人类能否研制出更先进的测谎仪,以对付那些老谋深算的“地下鼹鼠”?也许美国《发现》杂志的这篇报道会帮助你了解有关测谎仪的误解与真相,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进行着一组不同寻常的实验。

  实验指示:

  加里·希尔:在读研究生,一门考试在即,如果该考试再次红灯高挂,就将被勒令退学。

  黛莉克塔博士:该生的指导教授,她将此考试的试卷放在办公室的文件柜里————南卡罗莱纳大学巴恩威尔楼341—F室。

  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偷出一份试卷并交给你的同伙加里·希尔。

  受试者“光顾”了黛莉克塔博士的办公室之后,被要求就犯罪经过回答一些细节性问题,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说假话。在讯问的时候,南卡罗莱纳大学的心理学家珍尼弗·范德米娅会在他们的脸部和头上夹上128个电极,以检测他们的脑电波。

  “你们必须说假话,”范德米娅吩咐说,“我们要测量在编造谎话的过程中大脑的认知情况。”

  范德米娅博士是美国一个研究测谎技术组织的成员,这个由美国政府和学术界专家组成的组织致力于迅速提高测谎技术的水平。当今最普遍的机械测谎仪器就是测谎仪,它以生理信息的反馈为依据,监测人的脉搏、血压、呼吸以及汗液的分泌,因为当人在支支吾吾与搪塞其词时,会产生不同的生理信号。测谎仪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刑事调查与审讯、遴选国家公务员及企业雇员等各个方面已经大显身手。

  然而,准确性问题以及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也曾玷污了测谎仪的名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联邦法律曾禁止大部分私营企业使用测谎仪,半数以上的州政府也取消了利用测谎仪的结果作为法庭证据的合法性。“现在的精神生理学已经与1920年时的不一样了,”美国科学院的保罗·斯特恩说,“有人正在证明,肯定会有更好的测谎方法。”美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在保罗的领导下,正在重新审视测谎仪的准确性问题,并试图找到最好的测谎方法。

  对测谎技术最迫切的人莫过于那些为军事部门及国家安全部门工作的人。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在急切地寻找更简便、更准确的方法。两年前,美国国防部开始立项研究,由位于南卡罗莱纳州的国防部测谎仪研究所负责协调研究工作。范德米娅博士的脑电波研究工作就是该项目的一个课题。通过初步研究,她已经证实,撒谎时的脑电波与说真话时的脑电波之间存在着差异。范德米娅说:“这些脑电波揭示了编造谎言过程的纯认知性,我们完全抛弃了这个过程中的情绪信息。”

  范德米娅将注意力从人的情感变化转移到人的思维过程上,尝试避开传统测谎仪的缺陷:过分依赖被测者的情绪。认为欺骗过程必然引起情绪波动,从而下意识地导致人的生理变化,是传统测谎仪的理论基础。然而,当受到指控并接受讯问时,无论是无辜者还是真正的罪犯,情绪往往都会跌宕起伏。这样,诚实无辜的人就不一定能顺利通过测谎仪这一关。在为抓住少数几个撒谎者而不得不讯问很多人时,测谎仪产生虚假判断就时有发生;至于企业利用测谎仪帮助聘选雇员,就更是如此了,而这恰恰都是最常使用测谎仪的场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致力于研究撒谎时的行为信号,他说:“最难以对付的是找出那些惊慌失措的被怀疑对象,而他们恰恰又是没有说谎的人。”

  产生虚假判断的另一种情况是漏掉了隐藏的撒谎者,但是这一情形没有前者普遍。美国国防部研究所的项目负责人安德鲁·莱恩认为:在操作正常的情况下,测谎仪能抓住80%到90%的说谎者,这对一个政府有着难以置信的重要意义。在得失攸关的反间谍侦查中,漏网一个就会对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莱恩表示,他并不打算通过激进的方式——如重新定义或修改操作过程——来改进现有的测谎仪。他推崇利用创新技术来提高测谎仪的信息追踪性能。例如:夹在手腕上的血压探针最多只能夹15分钟,时间长了会阻碍受试者的血液循环。莱恩正在研制的一种新型的高科技手腕探针,不需要将手腕夹那么紧。他同时还与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合作,共同开发能够分析和识别生理细微变化的计算机软件。他说:“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从人类根本无法分辨的数据中收集到有用的信息。”

  国防部研究所同时还在探索,在提高测谎技术的同时怎样尽量减少人身侵犯。在一次调查中,美国海关试图拦截一个走私团伙,他们应用一种遥感器捕捉“罪犯”言谈中的音调、语气及声音变化;利用身体扫描激光仪探测肌肉的颤抖、心率及汗腺分泌变化;通过测量体表温度判断血液流动方式,检测说谎时带来的种种变化。在最近的一次试验中,研究者们利用热成像相机来识破撒谎者,其准确率已经达到了78%。莱恩说:“这个结果真是激动人心!因为热成像相机只使用一个参数工作,而测谎仪则需要多个参数。”

  现在,摆在莱恩和其他测谎专家面前的难题是,测谎实验的结果虽然可以控制,但受试者却难以扮演好真正的骗子,所以无论哪种测谎方法,其准确性都难以评估。典型的测谎实验使用的是经过训练的受试者,他们事先被告知在干了“坏事”后只能说假话。要让“假骗子”想的和做的同真正的骗子一模一样是最困难的事。莱恩说:“要想在实验中创造出同现实生活中真实情况一样的场景实在是太难了,受试者很难做出与真正的罪犯一样的反应。”

  像“黛莉克塔试卷失窃实验”一样,专家认为,模拟犯罪过程的亲身体验将有助于增加受试者编造谎言时的脑力投入,创造出与真正的罪犯相似的精神状态。模拟犯罪实验对于评估测谎效果也很有意义,因为科学家们只有在知道真正答案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判定该方法的测谎效果。

  为了检验测谎的准确性,莱恩着手建造了一个国家级的数据库,将屡次测谎结果与犯罪调查中的招供、审判和其他庭审材料进行对比研究。该研究所同时还在进行一项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高成本的测谎仪有效性研究。但是部分人士提醒,这些努力容易忽视测谎仪作为审讯工具的有效性。埃克曼认为,尽管对测谎仪的信誉还有争议,但它的确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有可能阻止说谎,并促使受审者说出真话。这恰恰是审讯的最终目的之所在。

  事实上,最好的测谎仪不是任何仪器,而是人类自己。埃克曼博士说,即使大部分人总认为自己不善于识破谎言,但他们往往比司法部门的官员和专业精神治疗学家还要厉害。他们胜过任何测谎仪,甚至胜过埃克曼自己,尽管埃克曼毕生都在致力于研究如何戳穿谎言,整天琢磨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调变化和说话方式。莱恩博士也强调,测谎仪的作用是让调查结果来得更精确一些。“我们培训测谎专家,使他们在面对谎言时具有更加敏锐的直觉,他们也许会比仪器更加可靠。”的确,很多戳穿谎言的故事都证明了这一点。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