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叮咬
酷热的夏天,蚊叮虫咬十分常见,后遗症顶多是片刻痕痒或留点疤印,但在热带地区如泰国、非洲和南美洲等地,这一叮却可能引发登革热(Dengue Fever)或疟疾(Malaria),足以致命。趁暑期外游,要加倍留意。
七、八月是旅游旺季,一家人趁暑假外游,原为乐事,若不幸染上疫症,真是得不偿失。
据香港卫生署的网页显示,近期在泰国爆发的登革热疫症,年初已有五万多人受感染,并导致107人死亡。越南方面亦有一万四千宗受感染个案,比去年同期上升74%。同时,活跃于热带地区的疟疾,单在洪都拉斯的巴荷亚古安区已有七千宗。本港卫生署由年初至六月,接获6宗登革热病和19宗疟疾个案报告,全部均在香港以外地区受感染,如东南亚和非洲。但外游人士不容忽视。
两样疫症同是经蚊叮传染,究竟有什么分别﹖
登革热伊蚊传播病毒
登革热是由过滤性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据香港传染病医学会代表苏文杰医生称,有两个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在叮人后将病毒传给人﹔或
●伊蚊在吸了带登革热病毒人士的血液后,受到感染,成为带病毒的蚊子。
引发致命并发症
此病的潜伏期为三至十四日。
苏医生说,感染登革热病,一般不难康复。病如感冒般,患者会有发热、头痛、肌肉或骨骼痛,甚至会出现红疹,通常一周内便可痊愈。但若伴有并发症-─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症,则可致命。患者会血管扩张,并有血浆渗出,导致皮下出现红斑,患者会感到眼背刺痛,而眼膜、牙肉、阴道、鼻孔和肠道都会出血,导致多种器官衰竭,甚至休克和死亡。
伊蚊活跃于日出后二小时及日落前数小时,又爱在积水的地方滋生,如弃置的轮胎、铁罐和花盆底,南美洲、东南亚的泰国、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是此病的流行区,所以到这些地方工干和旅游便要格外留神。
预防攻略
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避免给蚊叮,可涂上含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五避蚊胺(Deet)的蚊怕水。此外,应睡在设有空调和蚊帐的地方,亦可预先在墙角和门边喷上驱蚊剂,如含有Permethrin的杀虫剂(露营用品店铺有售)。户外活动时最好穿上长裤及长袖衣服。女士要留意,黑色丝袜会吸引蚊子。
预防疫苗尚在试验中。
疟疾疟原虫侵入血液
带疟原虫的疟蚊叮人后,疟原虫会随血液寄生在肝脏,并迅速繁殖,孵化后的虫会侵入血液,破坏红血球,令它们爆破,导致血溶症。这会加快新陈代谢,刺激身体制造血红素,导致黄疸。
高危情况数天死亡
此病的潜伏期约七至三十天。
疟疾的初期病征与感冒相似,有间歇性发烧发冷和头痛,并可导致并发症如肺水肿、肝肾衰竭、贫血,甚至昏迷。若感染到四种疟原虫中最危险的镰状疟原虫,更可于数天内死亡。
预防攻略
疟蚊爱在夜间咬人,在繁殖期更甚,并多于缓缓流动而清洁的水中滋生。故入夜后在郊区地方(如小溪旁)活动,便要格外留神。除采用上述防蚊方法外,前往疟疾流行的地区如东南亚、南美州、中国南部和非洲等地,可于出发前一周至回程后四星期,连续服食疟疾预防药,但这未必保证能对疟疾有绝对的免疫力。亦可能有副作用出现,如头痛、腹泻或痕痒等。
有些人不适宜服用这类药,如患有羊病或精神病的人士,故应先征询医生的意见。
做好准备才上路
旅行前,应了解目的地有否疫症,要否注射预防针。
|